元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
自古青花是寵兒
青花瓷器歷來是藏家的寵兒。2005年在拍賣市場上引起轟動的就是一件元青花。在倫敦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shù)品”拍賣中,一件被稱為“鬼谷下山”的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折合人民幣2.3億多元。元代青花本來存世量就十分稀少,據(jù)了解,目前,我國國內(nèi)現(xiàn)存各地傳世、出土的元
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僅有200多件,在北京等博物館內(nèi)各類元青花瓷器也僅存約17件,可見元青花的稀缺。
再加上這件瓷罐器型精美、工藝精湛且保存完好,特別是上面的圖案,不僅故事來自《戰(zhàn)國策》,畫面還反映了元代民間雜劇表演藝術(shù)和民間繪畫藝術(shù)的風(fēng)貌,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不管怎樣,這樣的高價確實更加激發(fā)了藏家對青花瓷器的收藏?zé)崆椤?/p>
不僅國人喜歡青花瓷,外國人對青花瓷也情有獨鐘。史料曾記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18世紀初,奧古斯都二世非常喜愛中國瓷器,當(dāng)他得知鄰國普魯士威廉國王的妃子手中有不少中國瓷器精品時,便想方設(shè)法要弄到手。他打聽到威廉國王好武,喜歡身體強壯的大個子士兵,于是通過外交談判的方式與威廉國王達成協(xié)議,用自己的4隊近衛(wèi)軍換取威廉妃子的12個青花大瓶。如今,這12個青花大瓶連同奧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陳列在德國德累斯頓的博物館中。
辨別真?zhèn)斡懈[門
民間收藏者對藏品的口頭評價經(jīng)常用“品相”和“路份”來描述和判斷一件藏品的價值,“品相”即是指器物的造型比例,保存的完好程度,以及胎質(zhì)、繪圖、款識等綜合美學(xué)評價,而“路份”則通常是對器物是否屬于高雅玩物的評價。
對瓷器而言,行里有句口頭禪:買立不買倒,買大不買小。“立”則指用來擺設(shè)的器物,叫做“擺件”,“倒”則指碗、碟、盆等生活器物。就是說“擺件”瓷器的檔次要高于生活瓷器。作為擺件,它本身就以藝術(shù)欣賞價值為主,這決定了它的藝術(shù)性要遠遠大于實用性,所以擺件的制作工藝、胎質(zhì)包括繪圖、題款等更講究、更完善。另外,大型器物的價值往往要高于小型器物。大型器物制作難度大,承載的藝術(shù)內(nèi)容更加豐富,且不易保存,存世量也更少。當(dāng)然具體器物還要具體分析,這里只是就一般規(guī)律而言。
因為自古藏家就喜愛青花,流傳下來的出自官窯、品相完好的器物大多已沉淀在藏家手中,如今市場上已難得一見,特別是在民間,要想找到一件高“路份”的官窯青花精品并非易事,就是見到了,價位也會高得一般人難以承受。所以近幾年民窯的、品相尚好的器物越來越受到藏家關(guān)注,且市場價格也在不斷升溫,但同時做假做舊的也就出現(xiàn)了。過去以為民窯瓷器沒人仿冒,這種觀念也要改改了。因此,購買之前還要多掌握一些識別的要領(lǐng)。
雖然民窯瓷器沒有款識,判斷歷史年限缺乏準(zhǔn)確的依據(jù),但一般來說,判斷一件瓷器是否是古物,胎質(zhì)、畫工、器型等都是有據(jù)可依的。元、明的瓷器留存在民間的非常稀少,我們以目前市場上仿冒最多的清朝幾個重要時期的瓷器為例:
順治瓷器處于明清過渡期,造型、胎釉、紋飾都具有鮮明的過渡特征,如造型古樸,胎體厚重,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這時期新出現(xiàn)的器型有短頸溜肩筒瓶、龍紋筒花觚、大口觀音尊等。順治時期青花瓷器的繪畫顯示粗獷豪放的特征,民間青花盤碗常畫一片樹葉或一多孔石,伴有題詞。順治瓷器款識,民窯多寫干支紀年款,也有“玉堂佳器”等吉祥款識。黃釉口(也叫黃醬釉)是順治時期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也就是器物的口沿或底部沿口呈現(xiàn)黃褐色。
康熙瓷器胎體厚重,同樣大小的瓷器與清代其他時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滴跚嗷ㄒ郧啻涞“翠毛藍”為代表,主流是青翠濃艷,層次分明。
康熙瓷器繪畫早期多是線條粗放,布滿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畫壇“四王”影響,山水樓閣、詩文辭賦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現(xiàn)?滴醮善髌骺谑┘雍鄣陌子砸约捌骼镉陨c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雍正青花瓷器的釉面有白色和青白色,有的積釉較厚,有云霧狀的效果,因此被稱作“唾沫釉”。款識上民窯字體草率,多用吉祥話。這個時期興起一種從器物外延伸到器物內(nèi)的畫法,叫“過墻花”。
到了乾隆朝,出現(xiàn)大量造型奇巧的新器物,如香熏、如意、轉(zhuǎn)心轉(zhuǎn)頸的瓶類琢器等,用于把玩。乾隆青花釉面均勻肥腴,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有輕微的波浪釉?钭R以篆書為主,也有楷書。民窯題款字體草率,有的只寫半邊字,叫作“草記款”。
收藏之前多讀書,掌握一定的要領(lǐng)是必要的,但準(zhǔn)確的斷代不是照本宣科就能做到的,還需要大量的接觸器物。一般來講只要掌握幾個關(guān)鍵特征,不至于買到仿品偽品就可以了。實在把握不好的就當(dāng)新的侃價,在侃價的過程中也能從出價人的態(tài)度上做出判斷。前不久有人帶來一本某人近幾年來收藏的藏品圖片冊子,號稱都是鈞窯、定窯等著名窯口的器物,這么多精品怎么可能在幾年間盡落一人囊中?況且有的明顯是某博物館的館藏精品,不用看就知道是仿品。所以,有時候常識就可以幫助做出理性的判斷。
收藏要有平常心
根據(jù)我自己搞收藏多年的體會,無論收藏什么器物,關(guān)鍵在于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而不僅僅是趨利行為。趨利必然會患得患失,越是患得患失,越容易與寶物失之交臂;尤其不能有投機取巧心理,越是想撿便宜,越是容易吃虧上當(dāng)。真正喜歡一門藝術(shù)品,就會下功夫去鉆研,會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積累經(jīng)驗,或許不經(jīng)意間就有了可喜的收獲。比如,我收藏的一件青花瓷墩(見上圖),就是五年前高出市場價格從一位老人手中購買的。因為真心喜歡,盡管當(dāng)時價格較高,還是借錢買下,收藏至今,其價值已遠遠高出當(dāng)時出價的幾倍。另有一件民窯瓷罐,雖然器型不完整(瓶頸顯短,估計是有沖口,被截去一部分),但胎質(zhì)、畫工都不錯,可以判定是康熙年間的民窯精品,四年前花6000元買下,現(xiàn)在有人出價4萬,沒有舍得出手(見左圖)。
總之,清花瓷器的收藏隨著大勢走熱,行情越來越好,即使是民間器物,一件品相完好的清代青花瓷器真品目前至少也要幾萬甚至十幾萬。要做青花瓷器收藏,除了多閱讀一些書籍雜志外,更重要的還要多接觸器物,積累第一手的經(jīng)驗。特別是對檔次較高、價值貴重的瓷器,最好要有專業(yè)人士“掌眼”,切不可憑著感覺或者抱著投機撿漏的心理,盲目購買。(張德仁 文/圖)2006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