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一種絢麗的視覺語言,把黑色運用到陶瓷上,是很早以前的事。宋代的陶匠憑著聰明才智,利用火的力量,鐵的結(jié)晶,釉的流動,在黑色的釉面上燒出各種美妙奇特的色彩,收到流光溢彩的裝飾效果,一直為后人珍愛,建窯黑釉瓷就是其中的一種。
一、簡單明快的造型
根據(jù)科學測定,建窯胎中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較高,燒制后表現(xiàn)為砂粒多,胎色黑、灰黑、紫黑,少量褐黃色。這批藏品胎體共同特點是砂粒粗糙,疏松多孔,厚實堅硬,叩之聲脆。器物加工上薄下厚過渡自然,底部最厚,圈足淺,足壁垂直,可見明顯的輪旋拉胚痕,修胎流暢自然。器型古拙質(zhì)樸,簡單明快,以茶盞為主(圖一),還有個別的大碗、缽、缸、梅瓶(圖二)、燈盞(圖三),種類不多,可能與其胎體粗厚,不宜生產(chǎn)其它日用品有關(guān)。
二、天然絢麗的釉色
單一的黑釉素凈,易造成單調(diào)與乏味,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窯黑釉瓷,不以華麗的彩繪和優(yōu)美的雕飾取悅于人,而是以天然絢麗的黑釉爭勝。建窯釉藥屬鐵系結(jié)晶釉類,著色劑中含鐵量高,在高溫中,鐵質(zhì)發(fā)生膠合作用并浮現(xiàn)在黑釉表面,冷卻時發(fā)生晶化,出現(xiàn)奇特的結(jié)晶斑,因胎土、釉藥、溫度有差異,泛出青、藍、赤、紫等色,放射出點點光輝,暈彩眩目,產(chǎn)生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美麗的色彩是偶然的窯變所得,非人為的意志左右,因而在當時已十分名貴。這批藏品渾厚凝重,內(nèi)滿釉,內(nèi)底聚釉成厚層,外壁下部露胎,底垂釉成珠狀,釉層上薄下厚。釉層厚薄不同,呈色亦不盡相同,顏色上淡下濃,出現(xiàn)不同的色階,因而找不到一件相同釉色的瓷器。按釉色可分為兔毫釉、油滴釉、黑色釉、多色釉。
1、紋理自然的兔毫釉
這類釉色占多數(shù),在黑色或褐色的釉地上,細密均勻地并排垂流著的絲狀條紋,既像兔子身上的毫毛,又似雨絲,呈現(xiàn)出黃褐、銀白、灰、青藍等綺麗多變的色彩。根據(jù)毫紋的顏色,又有“金兔毫”、“銀兔毫”、“灰兔毫”、“藍兔毫”等別稱,毫紋或迷蒙或清晰,連綿不斷地覆蓋在器壁上,成為建窯最富特色的產(chǎn)品(圖四—八)。
趙佶《大觀茶論》:“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美麗的兔毫紋博得眾多文人墨客的吟誦,黃庭堅“松風轉(zhuǎn)蟹眼,乳花明兔毛。”楊萬里“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形象地贊美了兔毫盞。但美中不足的是口沿釉層薄,遮蓋不住粗糙的胎砂,這是由于正置仰燒時,釉汁在高溫下逐漸向下流,釉的流動使盞口幾乎失釉露胎而呈褐色,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有的盞口鑲上銅邊或銀邊,使兔毫盞達到更完美的境界。
2、如赤如銀的油滴釉
油滴釉是宋代的特色釉種之一,以建窯的最佳。油滴釉是在黑釉面上閃現(xiàn)赤色或銀色的小圓點,大小不一,大的可達幾毫米,小的僅針尖大小,俗稱“金油滴”“銀油滴”,這是鐵結(jié)晶呈油滴狀的表現(xiàn)。赤色的小圓點滿器密集,大小均勻,似湯面上飄浮的辣椒油點。殘片中有一滴油滴釉,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油滴,直徑竟達1厘米;也有呈赤灰色金屬光澤,本來這種顏色在黑色底上,易被黑色掩蓋,但由于油滴密布,變成喧賓奪主,充滿天成之趣,令人眼花繚亂。這些斑點與黑色的界線清晰,每個斑點都是一個光滑的亮點反射出銀光,而且隨著光線的變化,釉滴的光澤也起著強弱的變化。油滴斑主要是由一層微米級尺寸的磁鐵礦多晶沿釉表面分布,形成一個強烈反射光線的鏡面。
3、深沉明亮的黑色釉
黑色釉又稱紺黑釉,古籍謂“黑建”、“色黑而滋潤”。胎體砂粒特大,呈色特黑,釉汁烏黑漆亮幾可照人,流釉均勻,口沿釉層薄,外壁在流釉的終端取釉成圈,少見垂珠狀,盞內(nèi)底積釉厚呈色深狀。所謂建窯黑色釉,并非一點雜質(zhì)也沒有,釉中的鐵結(jié)晶在高溫下或多或少地要表現(xiàn)出來,它是相對其它釉色而言,黑色成份高呈色純而已。
4、七彩紛呈的多色釉
陶瓷是火的藝術(shù),燒成是陶瓷生產(chǎn)中最后的一個關(guān)鍵性工序,也是最難掌握的一個工序,燒成溫度、冷卻方法、火的氣氛及其濃度,對呈色尤為重要。多色釉與上面幾種釉的主要化學成份基本相同,但少量或微量的氧化錳、氧化鈷、氧化銅、氧化鉻等含量不同,對色調(diào)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次要成份含量的多寡、胎釉的厚薄、釉熔的粘度、燒成的溫度、器物在窯中擺放的位置等有差異,呈色就不盡相同。燒造過程復雜的變化,把黑釉表面異化出各種顏色,成為七彩繽紛的多色釉。這批藏品的多色釉大致分為結(jié)晶冰花紋釉、灰白釉、醬色釉、芝麻花釉、青黑釉等。
建窯黑釉除自然的釉變外,還有氧化鐵、描金、乳白釉等人工裝飾。
氧化鐵裝飾:是在施好的黑釉上用氧化鐵做著色劑繪畫紋飾,氧化鐵呈褐色,黑褐兩種冷色的搭配,使黑色明度上升,取得色調(diào)和諧的藝術(shù)效果,給人沉著、統(tǒng)一的印象。黑褐相間自然垂流,釉汁流到盞內(nèi)底改變流動方向,雙色呈旋向相間積聚于盞底,像斑駁虎皮,妙趣橫生。有的呈線條狀或斑點狀,兩色橫向相間,黑釉與褐斑交融為波浪紋,富有動感。(圖九)恰似在褐色地上用渾融的濃墨毫無拘束地繪出舒展的菊瓣,組成一朵盛開的菊花,滿布全器,生機勃勃。
金彩裝飾:金是貴重金屬,以經(jīng)濟價值論,有顯赫的意思,作為裝飾材料,有美好的含義。金色與各種顏色都容易配合,產(chǎn)生光輝燦爛的效果。我國很早就會用金來裝飾陶瓷,四川曾出土用漆粘鐵金的唐墓獸,宋代除建窯外,定窯、吉州窯等也運用描金裝飾,這是在燒好的黑瓷上描金,再以低溫燒成,只是因時間長金彩易氧化脫落(圖十),但仍留下金彩的痕跡。梅花、竹葉從盞內(nèi)底斜出,迎風搖曳,線條遒勁挺拔,大片的竹葉,怒放的梅花,爭奇斗艷,布局上因器構(gòu)圖,隨著盞形下密上疏,簡潔明快,在黑釉中隱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圖十一)仿兔毫紋,細長的線條參差有序,呈光芒狀由內(nèi)底向腹壁放射,充滿韻律感,為黑釉增輝添色。(圖十二)內(nèi)壁繪兔毫紋地上開光四個,內(nèi)分別草書“北苑先春”,方形的開光突破了線條縱向排列的單一局面,使圖案富于變化,主次鮮明,雅素大方。金彩給人金碧輝煌、雍容華貴之美感,可想當時描金盞的身價是不菲的。
乳白釉裝飾:當時由于油滴釉產(chǎn)量少需求大,為滿足市場需要,用乳白釉裝飾法仿油滴釉的效果,在黑釉上用筆蘸乳白釉點成卵狀斑,兩次上釉一次燒成,白斑突現(xiàn)在黑釉上(圖十三)。可看到有規(guī)律地中間密點,四周疏點,黑色的明度最低,白色的明度最高,這兩種明度處于兩極的顏色互相配合,形成強烈的對比,黑白分明,粗獷灑脫,別有意趣。中間的盞為燒生。
有趣的是,有的盞壁上出現(xiàn)淺色的彈簧紋,呈相對狀或品字狀排列(圖十四),據(jù)介紹是盞長期埋藏在廢窯中,被蟲子附壁產(chǎn)卵而留下的痕跡,經(jīng)過長時間的侵蝕,這些痕跡已滲到釉中。這本是瑕疵,卻因此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后天形成的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它無意中為建窯盞的裝飾增添了天然的風韻。
三、模印刀刻的文字
出土或傳世的建窯盞中,不少帶有銘文,通過這些文字資料,可以從一個側(cè)面了解當時的生產(chǎn)情況或生產(chǎn)性質(zhì)。這批藏品的銘文,有模印的、有刀刻的,以刀刻“供御”、模印“進”的最多,還有印、刻“楊”、“詹”、“先”、“昌”、“中”、“古”、“翁秀”、“中乙”、“一”、“二”、“拾六四”、“○”、“十”、“新窯”、“官囗”(疑為“官皿”)是為進貢朝廷而燒的(圖十五),因而字體整,其它的較為草率,這些文字代表了窯主、承包制工、物主的姓名、產(chǎn)品的數(shù)量規(guī)格等特殊記號。據(jù)悉“新窯”是窯名,是當時在廢棄的窯爐上新建的另一個窯爐。建窯瓷器是在龍窯中采用還原焰約1300度燒成的,龍窯具有體積大,燒制器皿多,熱效率高,節(jié)省燃料,造價低的特點。由于生產(chǎn)規(guī)模大,數(shù)家合建一爐或窯主把窯爐租給生坯戶共同使用,各自把做好的生坯集中起來裝窯燒,因此產(chǎn)品要分別做記號避免造成混亂,合爐而燒的情況在我國古代民窯中較常見。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的生產(chǎn)所有制為民營性質(zhì),同時又為宮廷生產(chǎn)大量御用品,與一般民窯不一樣,兼有濃厚的民窯官用的性質(zhì)。
建盞是宋代斗茶風尚的產(chǎn)物。飲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到了宋代,飲茶風更普及 。“北苑先春”是贊美建安(今建甌市)北苑茶的詞句,北苑茶產(chǎn)量高質(zhì)量好,唐代陸羽《茶經(jīng)》已把它列入名茶之列,晚唐五代這一帶流行斗茶習俗,斗茶始于茶區(qū)民間,這種悠閑自得的斗茶趣味性濃,技藝性強,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接受并發(fā)展。宋初在建安鳳凰山下建立全國第一家御茶園,南宋趙汝礪《北苑別錄》中對采茶時間、制茶工藝、貢茶名目和數(shù)量作了翔實的介紹,北苑貢茶品種多、工藝精,“獨冠天下,非人間所可得也。”宋徽宗趙佶酷愛斗茶,常與上層官僚飲斗,并著有《大觀茶論》。斗茶從民間走進宮廷,一時間斗茶成為古代飲茶技藝的一種特殊風氣,這股風也傳到日本,使建安的茶和黑釉盞名揚中外。建窯黑釉盞創(chuàng)燒于北宋初年,衰落于元末明初,是特定社會風尚的產(chǎn)物,它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審美觀念,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建窯黑釉盞異彩繽紛,不愧是茶苑珍秀,黑瓷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