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網(wǎng)興旗下網(wǎng)站: 中華陶瓷網(wǎng)  中國瓷都德化網(wǎng)  德化陶瓷商城  網(wǎng)興網(wǎng)絡
網(wǎng)絡興瓷,陶瓷行業(yè)第一門戶
資訊 企業(yè) 產(chǎn)品 供應 求購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頁 展會 人才 商城 圖庫 電子雜志 陶瓷技術 行業(yè)百科 營銷管理 企業(yè)家俱樂部 論壇
頻道首頁  陶瓷歷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識
陶瓷藝術  陶瓷院校  古瓷欣賞  陶瓷拍賣  陶瓷古窯  陶瓷常識 產(chǎn)區(qū)特色: 德化  景德鎮(zhèn)  醴陵  潮州
信息內(nèi)容
   
 您的位置: 首頁>陶瓷文化>>陶瓷收藏>>|
而今誰識聞香爐

發(fā)布:2008-2-19 8:54:24  來源: 文匯報 [字體: ]


北宋白釉聞香爐                       
 

    ■金曉東
   
    收藏中有時會碰到如此情況:隨著一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泯沒及其傳承人的失去,會使與之相關的器物讓今人難稱其名,我曾遇到過這種事例。
   
    每當我手持這尊宋代白釉瓷爐,總是覺得沉甸甸的,那倒不是由于器物的貴重,而是面對它就會心緒沉郁:該古瓷收藏有年,卻還未給它準確命名。曾經(jīng)翻閱有關圖籍,對我那件類似藏瓷的器名,也是眾說紛紜:有的稱之為喇叭足燈,有的稱之為高足杯,有的說它是熏爐,有的說它是杯式爐。我推敲上述名稱,不以為然:稱燈稱杯,是望形猜說;稱爐果然沒錯,但略顯籠統(tǒng),沒有針對它的獨特形制,點明其特定用途。
   
    一次,我在《新民周刊》上讀到一篇題為《香道,奇妙的氣味之旅》的文章,看到祖國寶島臺灣的劉良佑教授聞香的照片,不禁喜出望外:劉教授手持的聞香爐,不就是我藏之許久而尚未得名的器具嗎?時隔不久,該文作者沈嘉祿來我處賞瓷,他告訴我,照片上劉教授手中的瓷爐是自制的仿宋代官窯聞香爐。嘉祿采訪過他,讀過他的研究香文化的論著,并在其上海寓所飲酒品香,因而對于有幾千年歷史、失傳近二百年的中國香文化多有所知。在談及唐宋香事的盛況后,他對我的白釉宋瓷大為贊賞:“你這尊聞香爐多好!如此精美造型,實在難得一見。”
   
    我這尊北宋白釉聞香爐,高13.8厘米,外口徑13.2厘米。爐形為新石器時代的陶豆演進而成,寬折沿,扁鼓腹,束腰,小喇叭底座,座足外沿飾以花瓣狀裙邊,通體施象牙白釉,光潔潤瑩,包漿幽舊。該爐器形優(yōu)美,線條暢爽,尤其是它較高大的尺寸和富有藝術性的花瓣裙邊底座,非同于民間實用的粗陋矮小的聞香爐,也許可算宋代香文化用具中的上品。聞香爐歷千年而依然,遺存著宋代上流社會清閑生活的優(yōu)雅氣韻。
   
    其實,中國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簡言之,它起始于春秋,發(fā)展成形于漢,成熟完備于唐,鼎盛于宋,在元明清得到穩(wěn)定延續(xù)。在宋代,香事儀式普及民間,已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休閑活動。品香與斗茶、插花、掛畫并稱為修身養(yǎng)性的“四般閑事”。宋代品香儀式中,香具甚多,如插瓶、香盒、香匙、香箸、香帚、灰鏟、墊片等,但最主要的香具是聞香爐。聞香爐大多為瓷質(zhì),也許是握爐時不易傳熱的緣故。宋代流行“隔火熏香”,即在爐底鋪足香灰,再在爐膛內(nèi)埋入燒透的炭塊,香灰開孔處放云母或銀箔墊片,將香料上割下的木片置于墊片上傳燃,因而,估計爐壁多少有些溫熱。
   
    聞香,是香事儀式中一個鑒賞香的過程,聞香者聞辨香的品類,體會傳燃變化中的不同香味,爾后在香箋上記下聞香心得。香事儀式上常有主客多人,各位正襟危坐,氣氛靜閑莊重。品香時,主人用右手握爐,左手拱五指成空心半球狀,輕罩爐口聚集香氣,然后引鼻靠近香爐緩緩吸氣品香。聞香三次后,主人將爐按順時針方向由左手遞給客人的右手,客人聞香三次,依此傳爐給下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根據(jù)照片中劉良佑教授的聞香演示,品香人握爐的手勢也很規(guī)范:以拇指和食指握住聞香爐寬折沿下的爐頂,中指托靠爐的外腹,余下兩指勾住爐的束腰處,這樣一只膛內(nèi)燃著炭塊和香木的瓷爐就被握得既緊又穩(wěn)。由此觀之,這聞香爐的造型,全是為了聞香的特殊用場而“度身定制”的,且該爐是慣用于手持,并非供置案幾之物。
   
    從陜西黃堡窯址出土的香具實物得知,聞香爐成型于唐代,至北宋已制得十分精美。但而今國內(nèi)出版的眾多古陶瓷論著中,沒有一章一節(jié)對聞香爐作出過準確的論述或定名,熒屏上有的陶瓷專家在鑒定時也語焉不詳。造成今人不識聞香爐的原因有二:清代嘉、道以降,國力日衰,品香儀式陪同民族文化藝術經(jīng)歷了兩個世紀的衰落,最終幾近泯滅,眼下只在臺灣還偶爾舉行品香儀式;作為香文化的傳承人——聞香師,自然也隨之瀕臨消亡,僅海峽對岸猶存十來位傳統(tǒng)香文化的研究者,如若對他們保護重視不夠,恐怕也會造成流散和消失。我與嘉祿原先約定,準備同去拜訪劉良佑教授,很想親身領略他聞香的垂范并感受其品香雅趣,我想帶著這尊北宋聞香爐前去,但愿佳事配佳器,璧合一回美妙香緣。不料就在數(shù)月之前,劉教授去青海旅游,據(jù)說是引發(fā)了腦溢血而猝然謝世。對此我心黯神傷,有弦斷人去、知音不遇之憾。
   
    雖然我已為敝藏的聞香爐正名,而心中仍未釋然。有時持捧玩賞,還會感到沉甸甸的,它畢竟是宋代文化的攜帶者,見證了我國千年來香事的興衰。古老而高雅的香文化,還會不會在今日復燃呢?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wǎng)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國瓷都
·宜興
·德化——中國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鎮(zhèn)——千年瓷都
·佛山——南國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關于我們  產(chǎn)品服務  幫助中心  法律聲明  誠聘英才  網(wǎng)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diào)用  聯(lián)系我們  訪客留言
運營商:網(wǎng)興網(wǎng)絡科技 版權所有 (C) 2007-2008 中華陶瓷網(wǎng) Ctaoci.com Cceram.com
電子郵件:service#ctaoci.com 聯(lián)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園科技大樓二樓 郵政編號:362500 閩ICP備05012475號
電話:0595-23555005 傳真:0595-23593359 廣告熱線: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