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藝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們漸漸燒制出一些初步達到瓷器標準,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夠完善的器物,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fā)生發(fā)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zhì)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jīng)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后,胎釉結(jié)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制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jié),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因工藝不穩(wěn)定,鐵含量和燒成氣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漢這一時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由于含鐵元素,所以呈青綠、黃綠;揖G、褐綠等顏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紋、方格紋,麻布紋,圓圈紋,曲折紋、葉脈紋,篦紋,水波紋,云雷紋等紋飾。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蓋罐,提梁壺,鼎,甕,算簋,酹、杯。缽等,絕大部分器型仿當時的青銅器器型而作。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zhì)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zhì)致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jié)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xiàn)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青釉雙系酹 西周 27X15X28。8厘米
口微侈,溜肩、斜腹、圈足。肩部飾有弦紋、斜方格紋,并堆貼繩索形耳,胎灰白,體施青釉。此酹為仿當時青銅器的造型,端莊古樸,胎質(zhì)較細且堅實,施釉較均勻,刻劃花紋精致,反映了西同時期原始瓷的發(fā)展不平,是早期青瓷的代表作,保存完好。
越窯青釉繩索紋罐 東漢
圓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堆塑交錯排列的繩索紋樣。通施青釉,釉面光潤,胎釉結(jié)合緊密,瓷化程度已接近于現(xiàn)代瓷器水亞。它是東漢晚期瓷器由原始瓷向近代瓷器過渡的一個標志.
青釉弦紋豆 商 13.5X14.6x19.6厘米
江西青江吳城商代遺址出工。胎質(zhì)灰黃,堅致細密,造型工整,制作精細,是研究江西商代文化的一件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