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物鑒定專家朱家溍先生近年出版的專著《故宮退食錄》,開篇有這樣的話:"我從幼年對文物耳濡目染,到十幾歲就隨著父親每日接觸金石書畫。卷、軸、冊怎樣打開收起;銅、瓷、玉如何拿起放下,都和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樣熟悉。"
"怎樣打開收起"、"如何拿起放下"?這是什么意思?讀后我有些茫然。恰巧
后來有機會采訪朱先生,我就此問題向他請教,老人眨眨眼睛,沒講什么大道理,只打了三個比方:一、在觀賞手卷時,左手隨開,右手隨收,動作要輕,展開不宜過長,畫背不要蹭桌面;二、擦拭硬木家具,上面的擺件挪位時,要端起來,不能來回蹭,以免家具包漿出現(xiàn)劃痕;三、立軸在展開時,不要手托畫背,以防畫芯出死摺。
朱先生說:"文物古董,接觸它們時,一招一式都要十分小心,稍有差池,就會損壞東西,有些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所以在一些小節(jié)上應(yīng)該養(yǎng)成好習慣。"
老人說到了"小節(jié)"二字。古語云:"小節(jié)不彰則大節(jié)虧",這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一個不小的問題。仔細想來,在我們對古董的鑒賞中,的確有很多這類"小節(jié)"問題被忽略。
我的一位朋友,人送雅號"彈哥"。無論誰的瓷器,只要到他手里,就會用拇指不住地彈敲,以檢驗瓷質(zhì),并藉以發(fā)現(xiàn)眼睛看不見的破損。這就是種很不好的習慣。瓷器,尤其胎薄質(zhì)細的瓷器,是經(jīng)不住這樣振動的,本來很完整的瓷器,往往會因為彈敲誘發(fā)的內(nèi)部諧振而出現(xiàn)當時不易發(fā)覺的損害。致于本來就有沖口或暗裂的瓷器,那就更會因為外力振動造成的應(yīng)力集中而給瓷器帶來更大的損壞。
玩古董當然要"把玩"。而如何"把",就大有講究。據(jù)傳曾有電視臺在攝制節(jié)目時,兩位佳賓因大意,致使一件明代瓷器在交接中墜地摔碎。這就是沒有"把"好。我在潘家園曾見過這樣一幕:一位先生把看完的瓷器交還給攤主時,先說一句"接著",然后左手托底,右手捧邊,遞還過去,再提醒一句:"拿住了沒有?"得到肯定后,先松右手,再松左手,完成交接。表面看,這好像有點夸張,但這無疑是最牢靠的做法。
再有,我們說"把",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抓",在觀賞器物時,最好是"捧"。有位老古董商說過一句話,叫作"爐不攥耳,碗不摳邊,壺不端把",這實在是經(jīng)驗之談。因為但凡古董,年代必久遠,內(nèi)部組織結(jié)構(gòu)往往產(chǎn)生變異,一些較重的器物,你只圖方便,抓它好拿的地方,而恰恰這些地方就有可能經(jīng)不住器物全身的重量,而把東西掰壞。我就親眼見過一只青銅鼎被人不慎掰掉一條腿的"慘劇"。
需要指出的是,把玩古董,從主觀上切不能有輕率和漫不經(jīng)心的態(tài)度,更不能玩"瀟灑",應(yīng)該把手中的古董看得很神圣,惟其如此,你才會做到時刻謹慎。一位日本京都大學的教授`,在看一只汝窯碗時,雙手捧端,前胸內(nèi)含,腰向下彎,好像整個身子都在叫勁。我告訴他,不要緊張,他的話很耐人尋味:"不是緊張,是尊重——它比我爺爺?shù)哪觐I(lǐng)還大呀!"得承認,我們國家的古董數(shù)量不少,其中不值錢的大路貨就更多,但我們不能以是否大路貨而決定對它們的態(tài)度,須知再不值錢的古董,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chǎn),損壞一件就少一件。
說到小節(jié),附帶我又想到一些在購買古董時應(yīng)該注意的小事。我曾在買一只茶壺時,因看底款而沒按住壺蓋,把壺蓋摔了;也曾因為給一只懷表上弦而擰斷了發(fā)條;還因為走路不小心踢壞過攤兒上的瓷器。我的一位朋友因為看一只煙袋,不小心銅煙袋鍋掉下來砸壞一件料器;我的另一位朋友因為想看一張茶幾的底,而搬斷了一塊望板。凡此種種,本來只要稍加小心就可以避免,壞事就壞在了不拘小節(jié)上。
總之,每件古董文物都煥發(fā)著絢爛的歷史文化異彩,但它們畢竟都老了,我們每個古董收藏者在鑒賞活動中,一定要懷著一種對"老者"的尊重和一種對"弱者"的愛心,去呵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