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至6月間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展”大廳正中,擺放一對珍稀的蘋果綠印盒。在燈光下,這對通體蘋果綠小印盒蓋上散現(xiàn)些微豇豆紅暈,如美人醉后的粉臉,又似春水上方的朝霞,十分優(yōu)雅美麗。
關(guān)于這對印盒,展示牌這么寫道:以綠色為主體的豇豆紅釉作品,傳世極為少見,清代洪吉亮形容此釉色為“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此對印盒蓋外,器外通體施蘋果綠釉。底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堪稱康熙豇豆紅釉瓷中的佳品。
豇豆紅是清康熙時創(chuàng)燒的單色釉,由含銅離子的釉料高溫還原生成。因顏色淡雅,酷似成熟的豇豆紅色而得名。由于生成難度極高,所以豇豆紅釉瓷無大器,僅七、八種小巧的文房擺飾,如柳葉瓶、太白尊、蘋果尊、水盂、印盒,螭龍菊瓣瓶和萊菔瓶。其中萊菔瓶體形最大。
喜愛單色釉的康熙皇帝據(jù)傳特別鐘愛豇豆紅釉,但以三百年前的科技水平,他當然不知道在豇豆紅釉生成過程中出現(xiàn)的蘋果綠釉是由于二價銅離子未被還原成一價銅離子,也即個別變異,是“無心插柳”的偶然現(xiàn)象,據(jù)“雅”的作者陳瀏猜測:“御窯只尚朱紅,其化為綠者,窯官以為變成他色即挑出斥去,不得入貢箱”。
二十世紀初,清廷覆滅,豇豆紅瓷部分外流,蘋果綠也混雜其中,倒是精明的西洋古董商“貴重變化者若此其甚哉”。在他們追捧上,蘋果綠身價陡然倍增。
“雅”作者自述:余家草帽胡同,得一蘋果綠之印合,盛以檀盒,襲以錦囊,已而發(fā)異香,非蘭非麝,蓋瓷香也。
著名陶瓷專家汪慶正先生在見過“暫得樓”藏品后這么寫道:“其中特別使我驚奇的是竟能看到一對康熙豇豆紅印盒,由于特殊的窯變,豇豆紅色竟變成了翠綠色。這對印盒是上世紀四十年代,胡惠春先生斥巨資在上海購得,久已聞名于世。”
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專家陸明華先生估計,日前存世的康熙豇豆紅器僅數(shù)百件。而目前公之于眾的康熙蘋果綠更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陳瀏曾稱“蘋果綠一合值千金”。陸明華感嘆:千金之價,在當時可以買到十分高檔的宋代五大名窯或明代景德鎮(zhèn)官窯瓷。
筆者翻閱資料,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所有全套豇豆紅正紅釉文具;上海博覽館陳列柳葉瓶、螭龍瓶、印盒、太白尊和水盂五件正紅豇豆紅;新開放的首都博物館僅有太白尊一件。以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實力,應(yīng)當有全套的豇豆紅瓷器,只是,全世界有哪個博物館能集齊全套蘋果綠釉瓷呢。
受“暫得樓”公開展示蘋果綠印盒盛舉的影響,深藏康熙官窯蘋果綠萊菔瓶多年的收藏者也決定將其公布示人。以饗豇豆紅蘋果綠釉的愛好者。
此瓶開門見山,是官窯豇豆紅蘋果綠,高19.6厘米、上口徑3.9厘米、底徑4.2厘米、中腹徑約8.2厘米、底書“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虞世南體青花款。整瓶通體全綠,間或有更深的綠色苔點,濃淡相襯、十分協(xié)調(diào)。頸部和底緣有鮮紅的豇豆紅流釉。綠色苔點周圍還可見極細小的鮮紅星點。釉面手感溫潤清涼,有玉的感覺,燈光下也有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