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德化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里,75歲的高級工藝美術師邱雙炯歷時3個月全手工精心制作的“坐巖觀音”白瓷雕成功出爐。這標志著德化數(shù)百年前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瓷雕藝術“重現(xiàn)江湖”。
沒有石膏模型也不能復制
邱雙炯創(chuàng)作的“坐巖觀音”高40厘米,寬26厘米,重5千克多。塑像中的觀音端坐于巖石上,天衣飄逸,線條圓潤分明、疏密有致,右邊石頭上放置一凈瓶,目光俯瞰腳下波濤洶涌的大海,仿佛讓人置身于一片汪洋之中。當?shù)靥沾山鐚I(yè)人士張南章認為:這件作品是邱老先生繼承明代瓷藝宗師何朝宗和歷代大師的創(chuàng)作手法,全方位再現(xiàn)德化傳統(tǒng)瓷雕魅力的難得的藝術精品。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常規(guī)作品,即將瓷泥塑造形后,澆注石膏模型,然后,注漿成型經(jīng)手工修飾。這種常規(guī)作品可以無限復制。二是堆塑孤品,它是用瓷泥、堆雕,然后挖成空心瓷坯,作者雕一個就是一個,所以叫孤品,沒有石膏模型也不能復制。如今,堆塑孤品的創(chuàng)作方式幾乎是德化瓷雕老藝人的絕活。但由于此手法創(chuàng)作時間長、不易燒制而逐漸被新生代藝人們所忽視,因此,這一傳統(tǒng)手法也面臨生存的危機。
“德化這一民間瑰寶不能丟,要傳承下去,這才是德化瓷都的根,是世界性的文化遺產(chǎn),我想在有生之年把它發(fā)揚光大。”在談到傳統(tǒng)瓷雕緣何要重現(xiàn)“江湖”時,邱老先生如是說。
何氏技法的代表性傳人
邱雙炯15歲師從陶瓷工藝名師蘇勤明,學習傳統(tǒng)瓷雕,青年從政,曾任德化縣委副書記,為德化陶瓷業(yè)“以電代柴”燒陶作出重大貢獻。幾十年來,他從沒放棄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被譽為“何氏技法”最有代表性的繼承者之一。
沒有模具,沒有原型,直接將瓷泥堆在一起,憑借一把篾刀一筆一劃就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態(tài),這可不是一般藝人所能做到的。這種直接塑造成型做法,除了創(chuàng)作者心中要有眾多“人物”外,形象性格全都是信手拈來,因此必須具備過硬的基本工。此外,將成型后的作品中間掏空也必須小心翼翼,否則就前功盡棄。
邱老先生說:“這種全手工塑造方法,是總結明代瓷藝宗師何朝宗和歷代大師們的手法,有人曾歸納出‘捏、塑、雕、刻、刮、接、貼、掛’八字。但是,這只說明了手段,沒有觸及內涵,藝術品貴在神韻,貴在它的藝術語言”。
據(jù)了解,一件作品從構思到燒制出爐需要3個月時間。有時為了一條看似簡單的衣褶就要想一天?上攵刻熳鴰讉小時認真揣摸創(chuàng)作,對一位古稀老人來說談何容易,但邱老先生樂此不疲。
大手筆創(chuàng)作瓷藝群雕
邱雙炯盡管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1991年退休后,為弘揚德化寶貴的陶瓷傳統(tǒng)技藝,邱雙炯潛心于德化民間傳統(tǒng)陶瓷雕塑藝術的挖掘、研究和創(chuàng)作。他創(chuàng)辦了德化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攜老伴與小藝徒,摒棄繁念,遠避塵囂,專心致志于瓷塑藝術的研究。
2005年,受晉江博物館的委托,邱雙炯選用德化最著名的“中國白”瓷泥為材料,攜徒開始創(chuàng)作《五百羅漢》大型瓷雕群,耗時兩年零一個月,共燒成3套,每尊羅漢大約高35-51厘米,神態(tài)各異,氣勢恢宏。另外,大型瓷雕群《一百零八將》也已創(chuàng)作完成,這一百零八件水滸人物每尊高40 50厘米,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些大型瓷群雕不但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創(chuàng)下了多項紀錄。
人物名片
邱雙炯,德化縣人,高級工藝美術師。1999年被聘為第六屆全國陶瓷創(chuàng)新展評會評委、第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優(yōu)秀工藝品展評會評委。2007年被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聘為評委。其獨自研發(fā)的液體顏料釉下彩飾和薄胎瓷塑等新工藝,突破了傳統(tǒng)瓷塑技法,其中“薄胎瓷塑”工藝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一絕”。作品《貴妃醉酒》、《貴妃出浴》和《木蘭易裝》等被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薄胎彩塑《貴妃醉酒》被選為“以電代柴”燒制陶瓷的樣品瓷敬獻給國家高層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