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與中國水墨畫媲美的墨彩瓷畫
水墨畫是最能表現(xiàn)中國畫意境的一個種類。一點點墨兌上不同比例的水,就能呈現(xiàn)出焦、濃、重、淡、清5個層次的色彩;黑白一分,自現(xiàn)陰陽明暗;干濕不同,就把濃淡輕重、凹凸遠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有人說,中國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水墨畫。清康熙中期,水墨畫成功地移植到了瓷器上,于是誕生出一個新的釉上彩繪品種——墨彩瓷。水墨離開了柔軟的紙、絹,在光滑的瓷器釉面上同樣能表現(xiàn)出“五色俱全”的妙韻。
墨彩瓷畫一般以黑色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彩料。在似雪的白釉上裝飾墨彩畫,可濃可淡。早期的墨彩瓷器以筆筒、筆洗、印盒、筆架等文房用具居多熏自墨彩瓷誕生起,就打上了“清雅”的印記。由于墨彩瓷比較少見,歷來也不被藏家重視,因此在這方面的專著也少;而且藏界多數(shù)人認為墨彩出現(xiàn)比較晚,一見到墨彩繪瓷往往都認為是晚清乃至民國的產(chǎn)品。其實,在清代光緒年間的《陶雅》一書中,已有“墨彩”一詞的明確記載;而據(jù)考證,墨彩瓷畫是從琺瑯彩畫派生出來的一種釉上彩畫瓷,與粉彩瓷畫的產(chǎn)生幾乎同時。
用于墨彩瓷畫的墨彩,其主要原料是銅粉、青料和石綠。墨彩是釉上彩,在已燒成的白釉器上,以上述原料的墨彩繪畫寫字,再置入800℃左右的烘爐中烘烤,形成的墨彩畫和墨字,極似傳統(tǒng)的中國水墨畫,因此備受文人畫家和藏家青睞。
墨彩瓷的數(shù)量不多,問世的年代也不太長。清代雍正時期,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出精美的墨彩瓷,于是這種墨彩瓷自此才成為景德鎮(zhèn)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釉上裝飾。用墨彩來裝飾瓷器,有如在白紙上作畫一樣;畫面墨色濃淡相宜,色彩雅潔宜人,具有與水墨畫同樣的藝術(shù)效果。不過,當時稱這種彩色瓷為水墨彩瓷。雍正時期墨彩瓷的制作方法是在燒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施繪水墨彩,然后經(jīng)低溫燒成。此時的墨彩瓷畫以水墨彩繪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藍粉、淡赭或淡黃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畫面上所加施的粉彩面并不大,僅起到點綴的作用。在雍正和乾隆的墨彩瓷中,有的器物上并加繪金色,也有的以其它色彩或色釉為底,如木化釉或珊瑚紅釉彩瓷中的開框內(nèi)繪以墨彩。
在小小的瓷器上并不能完美地展現(xiàn)氣勢豪放的大寫意山水,也不可能真正達到那種煙云滿幅的效果。所以,晚清的墨彩瓷繪家們繼承了雍正墨彩瓷畫精細的風格。不過,他們并沒有完全因襲前人的舊例。這一時期的墨彩風格雖然還是以淡雅幽靜為主,但題材和表現(xiàn)手法已經(jīng)大大突破了前人的框架,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畫”的境地。
墨彩瓷畫有著自己獨特的色彩詞匯。這種彩色瓷從一誕生就并非只有黑白二色,有時為了使畫面更豐富,畫師們會在墨色中加入其他淡雅的顏色,如礬紅、淺紫、淡藍等,或者干脆以彩釉打底來托襯墨色。這種另加彩的繪制手法,并不會影響墨彩的清雅美麗,反而更能顯出墨彩朦朧的效果。“著色之法貴乎淡,非為敷彩悅目。亦取氣也。”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墨彩瓷畫的色彩詞匯也有了表現(xiàn):以筆取形,以墨取色的墨彩瓷畫,用墨的各種變化來表現(xiàn)景物的色彩、明暗、凹凸、空間、質(zhì)量和意境氣氛。墨彩瓷畫的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掃去粉黛,淡毫輕墨”,完全憑借粗細、曲直、剛?cè)、輕重而又富于韻律的線條,去賦形造象,表情達意,形成一種高度簡潔概括而又明快的表現(xiàn)手法。到了民國,陳設(shè)瓷不再只是文人士大夫、官僚階層和有錢人的雅玩清供。這個時候,墨彩瓷畫中所加的彩不再只是有限的幾種淺淡色,或大量描金加紅,或襯一個鮮艷的底色,直欲喧賓奪主。于是墨彩瓷畫的色彩詞匯在這個時期已成主流的“敷彩悅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民國的墨彩瓷畫,紅色溫馨、藍色清逸、黑色穩(wěn)健盡在一管柔毫和三色兼妍中,達到了“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藝術(shù)效果。
墨彩瓷畫大體是以線條為主的工筆重彩。而墨彩瓷有墨色濃淡、雅潔宜人的韻律美,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但是,繪制墨彩瓷畫不僅要有細致的耐心,還要有刻意追求的毅力,更要有扎實的線描功底和繪畫的綜合素質(zhì)。由于墨彩瓷畫的工藝要求高,再加上粉彩瓷畫的盛行和社會審美意識的變化,墨彩瓷畫自民國初期開始受到冷落。到了民國中、后期,墨彩瓷畫幾乎瀕于失傳。好在現(xiàn)在不少景德鎮(zhèn)瓷畫家們感悟到了墨彩瓷畫的藝術(shù)真諦,感悟到了墨彩瓷畫的色彩詞匯,全身心地挖掘、整理和振興墨彩瓷畫藝術(shù),使墨彩瓷畫這一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又充滿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