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稱。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銅、鐵、鉆、錳等金屬元素的礦物作著色劑,配制低溫釉,施于坯體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溫中一次燒成。其彩色并不僅限三色,一般有綠、黃、藍、白、紫等多種色彩,但以黃、綠、白為主。迄今已發(fā)現(xiàn)燒造唐三彩的窯址是河南鞏縣、陜西銅川、河北內(nèi)邱。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說明當(dāng)時已輸出到各國。日本、朝鮮并由此仿燒,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羅三彩”。
唐三彩具有很高的價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鉛,鉛的氧化物作為熔劑,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溫度,在窯爐里燒成時各種金屬(銅、鐵、鈷、錳等)氯化物熔于鉛釉中并向四周擴散和流動,黃、綠、褐等多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的釉面異常光亮,而且斑駁燦爛,絢麗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氣氛。這是唐代以前各種單色釉陶器所沒有的藝術(shù)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馬俑和駱駝俑的塑造最為有名。特別是三彩馬,頭小頸長,膘肥體壯,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藝術(shù)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為名貴。1989年12月12日,國際蘇富比拍賣行拍賣的一件唐三彩黑馬在英國倫敦以4955萬英鎊成交。以黃、綠、褐為主的馬則價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賣行有一件黃、褐彩為主的“三花飾馬”僅拍得6.05萬英鎊。
古代三彩質(zhì)地疏松,有腐蝕痕跡,往往還有鈣一類的銹斑,而現(xiàn)代復(fù)制品及商品生產(chǎn)的則無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則色澤光亮、鮮艷、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綠釉,色澤較深、柔和,而新作色澤較淡而浮,缺乏潤澤感。古代三彩中的黃釉或紅釉多出現(xiàn)蠶吐之細絲一樣流紋,而新燒制品一般無這種現(xiàn)象。古代三彩釉層較厚,質(zhì)感很強,而現(xiàn)代作為商品性生產(chǎn)的三彩,彩層較薄,這也是區(qū)別真?zhèn)巫髌返娘@著標(biāo)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無冰裂紋,而新燒制品往往出現(xiàn)冰裂紋。
還應(yīng)警惕,有些作偽者故意將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來以充古代真品,這是作偽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認為,古代文物多系殘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將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鉆有這種心理人的空子。原陜西省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較好的粉彩馬。這種打破粘接的偽品,一般有質(zhì)地堅硬、色澤新鮮、斷口整齊等突出特點,只要仔細察看,真?zhèn)问遣浑y區(qū)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