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之子曹丕奪取東漢政權(quán)建立了魏國,后因混戰(zhàn)兼并中出現(xiàn)的封建割據(jù)局面,形成了三國鼎立,也就是魏、蜀、吳的三國時代,到了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取了曹魏政權(quán),建立了晉王朝,就是后人常說的“西晉”,當西晉統(tǒng)治面臨嚴重危機之時,原來坐鎮(zhèn)在下邳(今江蘇宿遷西北)的瑯玡王司馬睿于307年南遷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為“東晉”。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隋朝統(tǒng)一的100多年中,中國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南北朝”時代,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總稱。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quán),建立了隋王朝,結(jié)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也結(jié)束了自西晉滅亡以來分裂局面,歷史又進入了大統(tǒng)一的時代。
從西晉的建立,到北朝的滅亡這300多年的歷史階段,也就是人們常稱的魏晉六朝時期,在這段歷史中,中國古代青瓷發(fā)展進入重要時期,成為東方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這一時期青瓷生產(chǎn)中,反映社會生活和以人文圖騰為對象的各種動物形象塑造,成為這一漫長時期內(nèi)青瓷生產(chǎn)中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
取動物形象為器皿的造型,早在青銅器時代就廣為流行。后來匠師們集先民鑄動物形象器皿的技巧塑造出許多外觀優(yōu)美、經(jīng)濟實用的象生瓷,開創(chuàng)了青瓷動物造型的一代風尚。
除常見的日用品,碗、硯、盂、瓶等外,各式動物造型,如鎮(zhèn)墓獸、雞籠、狗圈、豬圈等冥器,還選擇雞、狗、羊、熊、獅、虎、鳥、蟾蜍等多種動物形象作為器皿的整體或局部造型,更是六朝青瓷的顯著特征。
魏晉六朝時期,長江以越窯、甌窯、洪州窯、婺州窯等生產(chǎn)青瓷制品系列,胎質(zhì)很堅致,胎土呈青灰色具有深淺不同。釉的密度和胎骨已相適應,即胎,釉膠著力強,因火候不易掌握故釉面不完全純凈,且成色略有差異,除青色外,另有青綠色、黃綠色等。釉質(zhì)有透明的玻璃釉和不甚透明的兩種。前者施釉肥厚,且多有細小開片紋,后者則大多無紋片。
六朝青瓷除了青瓷羊、獅型燭臺外,雞首壺這種器皿已成為六朝青瓷的斷代準器之一。很多古瓷藏家一直很難以理解為何其從三國時橫空出世,繼而在六朝達到鼎盛而到了隋唐卻又了然絕跡?雞首壺這一獨特造型象征著那個時代,從實物史料上看雞首壺有一定的演變過程。早期的雞首壺形為小盤口罐,肩部塑一雞首;另一面貼三角形狀的雞尾,兩側(cè)有小鋪首,到東晉雞首壺已基本定型,壺身變大,肩部的雞首上塑有公雞冠及母雞冠,有雙雞首和單雞首,頸部加長,圓啄有孔及實心兩種,普遍裝有把手,把手有圓錐型、小手型、雙柱型,一端呈龍首狀,從鋪首到半環(huán)式系又到平面橋形耳系,南北朝壺體開始變瘦長、挺拔,把手高于盤口,六朝時期的青瓷雞首壺,應是一種陪葬品。
筆者有一件雙雞首壺供收藏愛好者欣賞,圖中青瓷雞首壺年代為東晉,距今約1500年左右,器高25厘米,腹部直徑14.5厘米,盤口直徑9.5厘米,底部直徑12厘米。雙圓柱把柄上塑有龍首,龍首口叼盤口,生動逼真,高昂的雙雞首,雞冠高聳,眼珠傳神悅目,雞啄圓無孔,
剛勁有力的身軀,仿佛報曉雄雞雙雙引吭啼鳴,兩側(cè)有對稱的平面橋型系,通體施青釉微黃,胎釉結(jié)合緊密,釉面亮光瑩潤,有細小開片紋,平底無釉,有紅褐色墊燒痕,為越窯青瓷品種,加上龍柄,雙雞首的造型實為稀罕之物也。
該壺具有強烈的時代個性“魏晉風度”雄健的器型,獨特、別致的造型,時代特征十分明顯,品相完好,為六朝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在古陶瓷收藏蔚然成風的今天,六朝青瓷被越來越多的收藏家看重,視為珍藏品種,其升值空間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