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瓷器以青花瓷著稱于世外,彩瓷也曾享譽一時。習慣上所說的彩瓷,是指瓷器釉上加彩。據(jù)考證,這種以彩色裝飾瓷器的做法,起源于晉,宋代出現(xiàn)釉上的“宋三彩”,元代則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青花、釉里紅等,到了明清兩代,釉上彩的配方進行了重大改革,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以紅、黃、綠、藍、黑、紫等多彩色繪制出畫面,充分顯示了它的絢美和巨大的吸引力,這就是五彩瓷的發(fā)明。
何謂五彩瓷,據(jù)《陶雅》上說:“康熙硬彩,雍正軟彩。”又據(jù)《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真正康熙時期的五彩瓷是相當珍貴的,瑰麗多彩,品種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2、色彩主要為紅、黃、藍、綠、紫、黑等,但以紅彩為主;3、其繪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畫人的顏面,不填顏色,用紅色筆加勾;4、多用小開片,裂紋向下而緊合。
至于康熙時期的民窯五彩,《陶雅》中說:“康熙彩繪手法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為最,其余龍鳳香蓮之屬,規(guī)矩準繩,必恭敬正,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于恣肆。”這里所說“客貨”即指的是民窯產(chǎn)品。由于民窯產(chǎn)品在裝飾上受的束縛較少,所以其圖案題材豐富多樣,運用自如,除花卉、梅鵲、仕女等,還大量采用戲曲、小說為題材的民間故事,其中尤以描繪武士所謂“刀馬人”最為名貴。上圖這件安徽望江縣博物館所藏的五彩瓷就具備了康熙時期民窯五彩瓷的特點,該瓷盆整體造型別致,制作精細,通體為甜白釉色,撇口沿,斜弧腹,淺圈足,內(nèi)外以五彩繪有蟲魚花卉及民間故事“麒麟送子”的圖案,洋溢著人間喜氣,栩栩如生,躍然畫上,其韻味深長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