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生產黃瓷的窯口主要是安徽準南壽州窯、蕭縣白土窯,此外河北內邱窯、曲陽窯,河南密縣窯、郟縣窯,陜西銅川玉華宮窯,山西渾源窯也兼燒一些黃瓷。壽州窯黃瓷可以作為唐代黃瓷的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胎體厚重、堅硬粗糙,胎色為白中眨黃或黃紅色,為了掩飾胎質粗惡,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妝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狀;釉的玻璃質較強,流動性大,為防止流釉粘連,多是器內施滿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黃為主,有歸蠟黃、鱔魚黃、黃綠等色;釉與化妝土結合不好,有時有剝落現(xiàn)象;常見的器型有碗、盞、杯、缽、注子、瓶、盤、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點與唐代其他窯相似。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點是:胎體厚重,器物多為平底,制作較青瓷、白瓷略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燒成褐色或茶葉末色。
花瓷是唐代一個新出現(xiàn)的瓷器品種,它是在黑釉或黃釉、黃褐釉、天藍釉、茶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一般深色釉飾以淺色斑點,淺色釉則飾以深色斑點,深淺相間,對比強烈,釉斑排列無論是有序或任意,都很工整,這種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獻中被稱為"花瓷"。花瓷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罐、瓶、碗、壺、腰鼓等。唐代生產花瓷的窯口主要是魯山段店窯、鄭縣黃道窯等,近年來有些假的花瓷行世,這些質品多數(shù)制作粗糙,而且彩斑混雜,與唐代花瓷相比有明顯的不同。
唐代還有一個新的陶瓷品種,即絞胎瓷器。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還有的施綠釉。它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碗、盤、枕等。由考古資料知,唐代的越窯、鞏縣窯及耀州窯均生產絞胎瓷,唐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專門生產絞胎枕的作坊。
黃釉絞胎陶枕 唐
生活用品,此枕長方腰圓形體,直身平底,枕面微內凹。胎面貼塑黃、褐兩色紋樣,這種工藝名為絞胎,是以黃、褐兩種胎泥絞合在一起,形成花紋,貼于器物表面,施透明釉,燒成后即為絞胎器。絞胎工藝始于唐代河南地區(qū),盛于宋。所制成品有枕、盤、碗等,多為小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