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的這件收藏品,看起來像個大葫蘆,而且是較為少見的形狀和顏色,在青島鑒寶會上引起了許多收藏愛好者的興趣。大家眾說紛紜,有說是清代的,有說是近代的,有的認為是觀賞用的,有的則認為是一種實用容器。
據(jù)王先生介紹,這件東西是從鄉(xiāng)下帶回來的,在他手上也有二三十年了。原來,從事外貿行業(yè)三十多年的王先生由于工作關系經常到省內外周邊地區(qū),因為酷愛收藏,自然會利用工作之余去找點東西。幾十年來,王先生工作收藏兩不誤,手上還真攢了不少瓷器、佛像一類的收藏品,有買的有換的,也有朋友送的。
這件白瓷瓶,就是王先生到鄉(xiāng)下跑業(yè)務時在一位朋友家里發(fā)現(xiàn)的,當時覺得這件東西很少見,感覺是件有年頭的東西,于是就買了回來。后來才知道,這件瓷器應當叫“福祿瓶”,取的是“葫蘆”形的諧音。王先生的幾位藏友曾經看過,認是件不錯的傳世器物,又有吉祥寓意,只是年份不太好確定。
藏識鏈接
漳州窯鼎盛于明清
福建漳州窯的瓷器以白釉為主,同時還有青瓷、青花、五彩、素三彩及藍釉、醬釉等多個品種。器物胎體潔白細膩或呈米黃色,釉面多為乳白釉或純白釉,開細魚子紋片。
漳州窯器型多為瓶、罐、缽、碗、盞、杯、盤以及文房用瓷等,白釉及其他單色釉很多都采用刻、劃、印、雕花紋飾,圖案有松、梅、竹、菊、蓮、靈芝,另有龍、鳳、蘆雁、魚、兔等。彩瓷則繪有龍鳳動物、花卉植物、八封雜寶、高士人物等紋飾,具有較明顯的特征。
明清時期是漳州窯的鼎盛時期,瓷品遠銷海內外。其中白釉瓷器與白釉名窯——德化窯的同期產品幾乎樣式一致,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師承關系。漳州窯白釉器物各地均有流傳,但由于各種原因存世量并不大。藝術品市場上偶爾有筆海、太白尊、獸耳筒瓶、觀音獸面爐等成交。
明中期漳州窯的作品
現(xiàn)存于世的古瓷葫蘆瓶多為二節(jié)式或三節(jié)、四節(jié)式。像王先生手上這種單體式葫蘆瓶,品相又這么完好的,非常少見。從胎釉等特征來看,應當出自福建漳州窯,年代則可以看到明中期。
該葫蘆瓶器型寫實逼真、質樸古拙,胎體厚重、渾圓飽滿,胎質細膩。瓶口部小而內斂、微兜,平底露胎處呈淺米黃色,釉面色澤乳白、肥厚晶瑩、溫潤如玉,整體滿布細魚子片紋。
這件器物還有一項重要特征:紋飾采用釉下劃花工藝,自瓶口至腹部用尖細銳器刻、劃出葫蘆的蔓、莖、葉等,紋樣雖若隱若現(xiàn),但細部非常清晰、精細,線條蒼勁、古拙、流暢,具有典型的明中期工藝特征。
正如王先生所說,這件瓷瓶的葫蘆及蔓葉紋飾具有民間所喜愛的“福祿萬代”寓意,是一件觀賞器物,而且歷經流傳而完整存世,十分難得。
眼下,諸如名窯、官窯傳世器物已越來越難找到,并且真贗難辨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窯口的民窯精品應當引起收藏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