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實際上都出自于動物,比如像蜜蜂的蜂巢和螞蟻的蟻窩。螞蟻天生就是建筑大師,它們能建造出讓人類稱奇的居所,那圓型的門拱就像計算機里的三維圖形。但這里的螞蟻指的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群體,而不包括個體,甚至是一小群螞蟻。
生物科學(xué)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小群工蟻放到一個適合筑窩的地方,出于本能,這些小螞蟻會立刻動手建筑蟻穴。但當(dāng)螞蟻的數(shù)量小于一定級別的時候,這些忙忙碌碌的螞蟻只會建造半個門拱,它們會反復(fù)建筑許多半個門拱,就是建不起一個完整的門。如果不斷地增加螞蟻的數(shù)量,在達到一定數(shù)量級別的時候,那些亂哄哄的螞蟻突然好像得到了完整的建筑圖紙,一下子變得有序起來,不一會,一個完整的蟻門就會完成。
從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出,螞蟻的世界也有類似知識管理的機制存在著,推而廣之,其實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知識管理都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個角落。組織知識一直是群體存在的基礎(chǔ),而組織的發(fā)展、變革也首先體現(xiàn)在知識的發(fā)展、變革之中。
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個體的知識,一種是組織的知識,知識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將個體的知識轉(zhuǎn)化的組織的知識。個體的知識必須與組織知識相接,或者轉(zhuǎn)化為組織知識才能具有更大的社會性。每一個螞蟻的本能中都有建造拱門的基因(個體知識),但在沒有匯集成組織知識時,個體的螞蟻甚至小群的螞蟻是不具備建造完整蟻門的能力。
在美國“曼哈頓計劃(原子彈計劃)”之前,原子彈的所有建造技術(shù)與理論已經(jīng)存在于許多人的腦海中,但個體的知識并不能最終形成原子彈這個實體。因此,“曼哈頓計劃”本身就是一個知識管理的計劃,它將理論、工程、設(shè)計、材料……等個體知識組合在一起,最終才換來了那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
從這個角度說,任何公司或者醫(yī)院,在組織構(gòu)建及實施計劃時,最本質(zhì)的東西并不是組織或者計劃的本身,而是知識管理。彼得·杜拉克曾表示,下一個社會是知識社會,未來企業(yè)都將充滿著知識工作者。而知識工作者猶如游牧民族般地逐水草而居,熱愛工作但不一定熱愛組織,哪里有知識可以追逐,哪里可享受成就感,就往哪里走。未來的人是獨立而有個性的,所以他又說:“管理之道不在管人,而在管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