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價值不應該完全以新舊論英雄。”針對當今古玩市場中人們求古、求舊、盲目“跟風”造成古玩市場的混亂,“仿瓷高手”李廣琪提出了新的觀點。
“文物應該從藝術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發(fā)揚光大,而不應該單單從經濟價值這個方面去談論,這樣會把人帶入誤區(qū)。”在李廣琪看來,古玩市場中占大多數(shù)的流動商品皆為仿制品,特別是一些足以“以假亂真”,“逃”過很多專家“法眼”的高仿品,其藝術價值并不低。
用李廣琪自身經歷來說,做一件工藝極難的仿制品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資金。比如他要仿一件乾隆的瓷器,首先要找到一塊真品瓷片,然后去博物館分析瓷片的成分,配成的顏色、成分、含量都要和真品一模一樣,才可以“克隆”作品,年年往返辛勞如此。這樣的探索和研究,其實是對我們很多早已失傳工藝的“復原”,是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這樣做出來的高仿品和舊品相比,只有年代的區(qū)別,藝術價值是相差無幾的。”
“藝術品超出了本身的價值,就不值。很多標價上百萬元上千萬元的藝術品帶有很大的人為炒作因素。電視臺的《鑒寶》、《天下收藏》等欄目,很多專家的定價要高出"寶物"價值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炒作的氣氛太重,不利于古玩市場的發(fā)展。”
藝術品不應該有新舊之分,比如當代畫家陳逸飛的作品,在國際市場上賣得非常好。李廣琪告訴筆者,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走向如同“箭頭”,越走越狹窄。人們從玩“垃圾”到“細路”,再到民窯、民窯細路,最后到官窯、到皇家極品,可“玩”的東西越來越少,眼光越來越狹隘,古玩市場問題就越來越多。在國外,藝術品市場走向則是“扇形”,把眼光放到全世界,瑪雅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市場越走越寬廣,市場活力也非常充足。“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在世界上是共存的,藝術品終歸要以藝術價值"論英雄",除了特定的材質以外。”
總而言之,仿制品同樣有價值。生產過程的材料、做工、畫工、燒制,花了大量成本,包含了藝術家的心血,其藝術價值并不遜色。而且高仿的藝術品的流行可以防止真正國寶的流失,同時滿足國內外市場對中國古老工藝和文化的好奇心。較低的價格定位也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對古玩市場的整合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其實很多外國人都不問新舊,他們更看重裝飾性,一件很便宜、很漂亮的仿制品也可以把濃濃的中國風情帶入居室。”不僅如此,中國古老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的結合也成為國際古玩市場的“新寵”。李廣琪說,很多外賓訂燒以18世紀西方風情為內容的青花瓷碗,兩種文化的巧妙結合,顯示出別樣的韻味。
李廣琪說,藝術品市場正處于整合階段,作為一個懂藝術的“古玩人”,在教會人們鑒別方法之外,還應該從根本上指導大眾進行高層次的鑒賞學習,以更廣闊的心胸、更長遠的眼光接受國際化的市場規(guī)則,這樣更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揚,也有利于吸收世界文明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