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掉毛還是小事,令他更擔憂的是鴨子一掉毛就不下蛋了。
蔡景巧心疼地算起他的賬:鴨子從掉毛開始,30多天后長新毛,40天后才會下蛋。而當時的鴨蛋價格是每公斤5元,利潤也只有幾角錢,不但白搭了40天的飼料費用,還損失了20多萬個鴨蛋的利潤。
“鴨子光吃不生蛋,那是賠本的生意,很多養(yǎng)殖戶干脆就不養(yǎng)了。”蔡景巧發(fā)現(xiàn),不只是他,其他養(yǎng)殖戶也碰到同樣的問題。
癥結到底出在哪?畜牧專家告訴了蔡景巧一個他從來沒聽說過的知識:喂養(yǎng)鴨子的飼料中要有17%到18%的蛋白質含量,才能滿足下蛋需要。否則,鴨子就會只掉毛不下蛋。
于是,蔡景巧找到一家飼料廠,專門按配方配制了飼料。一直到了2004年,蔡景巧3萬多只鴨子才不掉毛,勤產蛋。
又一波折:再擴大,10萬鴨子遭遇禽流感
2005年,禽流感疫情也沖擊到了蔡宅村。不少養(yǎng)殖戶紛紛放棄甚至轉行,蔡景巧和合作社里10萬多只鴨子和產下的蛋后的銷售任務,壓在他一人肩上。
可他并沒有被壓垮。鮮蛋賣不出去,他就加工成皮蛋、咸蛋,那樣不怕積貨。老百姓不敢吃雞鴨,他就帶著鴨蛋到省農業(yè)廳檢測,還通過了“省級無公害基地”的認證,并給鴨蛋注冊了“萬里紅”商標,打起品牌。
蔡景巧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盡管這無法改變蔡景巧當年一人虧損50多萬元的遭遇,但他堅持住,也為他積蓄了一大筆財富。“禽流感過后,加上去年臺風襲擊,養(yǎng)殖數量少了,導致產地貨源供應吃緊,去年開始鴨蛋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正如蔡景巧預料的一樣,這兩年鴨蛋價格持續(xù)上揚,每公斤價格從原來的7元多漲到現(xiàn)在的10元多,肉鴨身價也不斷攀升,現(xiàn)在一只可賣30多元,比過去高出兩倍。
如今,銷路不愁,各地客商都上門收購鴨蛋,肉鴨也由瑞安等地買去加工烤鴨。
“今年每只鴨子的利潤可達30元。”按照蔡景巧的預算,今年他可以賺個上百萬元。
采訪后記:從幾經波折到能賺上百萬元,蔡景巧的成功并不是“意外”。13年創(chuàng)業(yè)經歷中遇到的種種挫折,在他看來,有其偶然性但也不排除其必然性,但這些災難性事件,反而促使他主動求學、不斷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術,走上科學養(yǎng)殖的路子。創(chuàng)業(yè)過程很難做到一帆風順,調整自己適應市場的變化需要,這,正是蔡景巧養(yǎng)鴨致富的經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