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yōu)秀品種,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征,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為精美。
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xiàn)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在燒制時采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xiàn)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shù)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在我國東南地區(qū):長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千年左右,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較早的遺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較低,胎壁較厚,全系手制。造型簡單,厚度不勻,顯示出當時制陶的原始性。主要器皿有釜、缽、罐、盆、盤等。裝飾技法有刻劃、捏塑和堆貼。圖案有各種幾何紋和動植物紋。其中,以較寫實的畜獸魚鳥和花草一類的裝飾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豬紋方缽、上繪一豬、巨眼長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豬紋陶盆、魚草紋陶盆、五葉紋方缽等。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的陶器,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多繩紋粗紅陶,晚期又有泥質(zhì)紅陶、黑陶和彩陶。這時又出現(xiàn)了幾何印紋陶,為商周時期在華南地區(qū)廣泛流行的先驅(qū)。
|
|
|
|
|
|
細柄高足鏤孔黑陶杯 山東日照出土
|
|
陶 山東日照出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