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馬銜杯紋銀壺系用銀片錘打、焊接而成。壺口位于頂部一側(cè),形體粗短,略呈圓柱狀,其上配有鎏金覆蓮形蓋,壺蓋以一條銀鏈與弧形鎏金提梁相連;壺腹為扁圓形,下接圈足,微向外撇。就其形制而言,顯然是模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習用的皮囊壺。壺身兩側(cè)各飾一捶揲出的鎏金舞馬紋樣,舞馬口銜酒杯,頸上彩帶飛舞,昂首奮蹄,前腿直立,后腿彎曲,長尾上揚,正自翩翩起舞;壺身與圈足相接處飾有“同心結”一周,亦鎏金。該件作品造型飽滿,富有張力,線條圓潤自然,比例恰當。舞馬紋樣由于是錘凸成像,馬具有立體感,結構準確,生動逼真;邊緣處理巧妙圓熟,具有極好的體積感和空間感;工匠善于抓住瞬間的動作表現(xiàn)駿馬曼妙的舞姿,飄拂的鬃毛,飛揚的綬帶,以及奮首鼓尾的姿態(tài),使舞馬獻壽時“
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的場面躍然眼前。
據(jù)史書記載,唐玄宗時曾訓練舞馬百匹,每當八月五日玄宗生日時,在勤政樓前大宴群臣,以舞馬跪拜獻壽。正如唐人張說《舞馬詞》所詠:“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銀壺上的舞馬形象表現(xiàn)的正是這一場面。舞馬表演時裝飾華美,“咀銜拉鐵并權奇,被服雕章何陸離,紫玉鳴珂臨寶蹬,青絲彩絡帶金羈。”(薛曜《舞馬篇》)。但它們中的一些,其結局卻令人為之扼腕嘆息。安史之亂時,玄宗倉皇出逃,無暇顧及這些舞馬。安祿山入長安后,知其能舞而“心愛之”,于是將數(shù)匹置之范陽,以后它們又輾轉(zhuǎn)歸于田承嗣所有,田不知其技而視作一般戰(zhàn)馬。一日軍中宴飲奏樂,馬聞樂起舞,軍士以為妖異,用掃帚責打,馬以為是自己舞得不好,更加賣力,田承嗣更令痛打,這些技藝超群的舞馬就這樣斃于櫪下,唐代的舞馬也就此失傳。
這件銀壺造型仿照皮囊壺,是同類器形中迄今所發(fā)現(xiàn)較早的一件。這件銀壺發(fā)現(xiàn)于唐代中心地區(qū),反映了漢族與邊疆游牧民族的文化交往及相互影響。關于舞馬的記載,最早可見于南北朝時的文獻,而有關唐代舞馬的描述則更為詳細。但由于缺乏形象材料,長久以來只能根據(jù)詩文描寫加以想象。這只舞馬銜杯紋銀壺提供了具體的實物資料,使我們能夠得窺唐代舞馬之一斑,其文物價值彌足珍貴。
唐代金銀器目前發(fā)現(xiàn)較多,精品迭出,久享盛譽,故作偽者也較多。鑒別時應首先從整體風格入手,多看原作,仔細揣摩其內(nèi)在神韻,方能高屋建瓴,從根本上把握其時代面貌。
鎏金銀器,尤其是紋樣鎏金的所謂“金花銀器”,平時不應過多擦拭,并盡量避免接觸有機物質(zhì)如汗液等,以防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