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晚唐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一詩中,對浙江越窯青瓷的描繪,稱贊越器的青釉色彩,可與千峰翠色相媲美。
近幾年來,越窯青瓷的拍
賣行情十分看好。2005年3月30日在紐約佳士得,一件直徑13.4cm的宋代越窯刻花合,以158.7840萬元人民幣成交;2006年5月20日在中拍國際,一件口徑16cm宋代越窯秘色刻童子紋碗以286萬元人民幣成交;2006年6月30日在上海正德,三件(分別高為25.3cm、22.2cm、30cm)一組三國越窯青瓷雜耍樂器俑,以154萬元人民幣成交;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嘉信,一件高27.5cm的宋越窯暗刻云鶴紋執(zhí)壺,以11萬元人民幣成交。
越窯,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座瓷窯,它創(chuàng)建于東漢(公元25-220年)衰落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后期。越窯瓷器的主要產(chǎn)地在今浙江省紹興、上虞、余姚一帶。這里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區(qū),唐代時稱為越州,所以名為"越窯"。它以燒造青瓷為主,也兼燒黑瓷。唐代時國泰民安,經(jīng)濟繁榮,文人墨客講享樂,飲酒喝茶講究茶具和酒具,對制瓷技術(shù)的提高和制瓷業(yè)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當時越窯的器物胎質(zhì)細膩、釉色瑩潤、造型十分豐富,除日常使用的碗、盞、盤、罐外,還有熏爐、水注、壺、瓶等;y裝飾采用刻、劃、雕、鏤和堆塑等多種手法,根據(jù)器物的造型和用途,分別飾以各種動物、植物、人物等圖案,取得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
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古人又稱為“秘色瓷”。唐代徐寅《貢余(姚)秘色茶盞》詩中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徐寅曾為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閩王王審知使,他以“陶成先得貢吾君”一句,給秘色瓷下了定論,說明是王室御用器物。宋人《高齋溫錄》一書中亦云:“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唐代文人墨客對越瓷的贊譽甚多,顧況“越泥似玉之甌”,孟郊“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許渾“越甌秋水澄”等,均說出了對越瓷的鐘愛之情。
1987年5月5日陜西扶風法門寺寶塔倒塌,在地宮內(nèi)除發(fā)現(xiàn)四枚佛骨舍利外,也發(fā)現(xiàn)了14件越窯青瓷和其他珍品。這些越瓷中,有香爐、油燈、碗、盤、瓶、粉盒等。在同時出土的記錄王室供奉品的清單上,稱這批越窯青瓷為“秘色瓷”。它不僅向世人揭開了陸龜蒙所言"千峰翠色"的秘色瓷神密面紗,同時也向人們道明秘色瓷是王室對御用越窯青瓷的專稱。
越窯瓷器由于年代高遠,所以行內(nèi)人稱“高古瓷”,從目前來看“高古瓷”價位卻不高,比起明清官窯器物動輒上千萬上億,尚有相當好的上升空間。而且,只要仔細觀察,古玩市場里還常有所見,但是購買前一定要反復辨別,吃不準的可借助高手眼光,因為造假的越窯青瓷已充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