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鼻煙是1581年被意大利人利瑪竇帶進中國的。吸聞鼻煙很適用于游牧、漁獵等野外流動的生活,聞鼻煙可起到輕度的麻醉作用,以緩解神經(jīng)緊張的壓力,使疲勞的身軀得到暫時的休息和松弛。蒙古族屬于游牧民族,所以屬于蒙古族傳統(tǒng)的民族工藝——金屬工藝制成的鼻煙壺現(xiàn)今存世較多。
康熙、乾隆年間聞鼻煙風行一時,從最高貴的帝王到最底層的貧民,“無論貧富貴賤無不好之,有類于飲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幾視為第二生命,可一日無米面,而不可一日無鼻煙?梢蝗詹伙嬍常豢梢蝗詹宦劚?”(民國三十一年趙汝珍編著《古玩指南》)。因而鼻煙壺的制作,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
清代盛行鼻煙,應運而生的瓷制鼻煙壺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瓷器類別,斗彩、粉彩、五彩、祭紅、抹紅、珊瑚釉、茶葉末釉、墨彩、琺瑯彩、青花,釉里紅,哥瓷、雕瓷、刻瓷等等無所不有。造型最多的是爆竹筒式,也有方形、扁方,葫蘆形、圓形、瓜果形、雙聯(lián),人物形等。
康熙時首先燒制的鼻煙壺是以鈷為著色劑的釉下彩--青花品種。色彩明快,圖案紋飾有龍鳳、八駿圖、寒江獨釣等。布局嚴謹規(guī)范,畫工精細,繪制風格與當時畫壇藝術相通,造型多為古樸的爆竹筒式。款識多為"康熙年制"雙排四字款,不加雙圈,筆意渾成,頗具韻味。這一時期的釉里紅與紅釉器色彩鮮紅艷麗,瓷質細膩,造型規(guī)矩,也可稱為上品。
清雍正皇帝胤禎對陶瓷工藝頗感興趣。這時的瓷質煙壺增加了漿胎青花、斗彩、琺瑯彩、天藍釉、茶葉末釉、爐鈞釉、醬釉、素白釉以及青花、釉里紅兩種釉下彩同運用到一件器物上一次燒成的青花加紫。紋飾圖案以纏枝蓮最多,松竹悔、桃花、梅花、山水人物、嬰戲圖等,所繪花卉皆工細纖巧,雍正制品,用色以淡雅著稱,釉色清爽,制作極精。
這一時期最出色的是琺瑯彩鼻煙壺。琺瑯器皿始于清康熙年間,清圣祖康熙非常喜愛琺瑯器皿,曾命琺瑯作燒造?滴跷迨四辏ü1719年)特邀法國畫琺瑯匠、傳教士陳忠信在養(yǎng)心殿造辦處琺瑯作傳授法國里摩日畫琺瑯技藝。
乾隆時期新增加的鼻煙壺造型多種多樣。如葫蘆式、橢圓、扁方,鋪首耳燈籠式、包袱式;瓜果、蔬菜、花朵式、雙聯(lián)式、動物式以及八仙、和合、劉海、抱瓶童子等人物式造型。釉色又有粉彩、紅彩、墨彩、胭脂釉、窯變、金釉、仿珊瑚釉、斑花石,松石等。紋飾題材有五谷豐登、平安吉祥、萬福流云、連慶升級、五子奪魁、百壽圖、嬰戲圖、西洋仕女等。
到了光緒至民國年間,北京出現(xiàn)了仿乾隆內廷制作的料質琺瑯彩煙壺,足部也落有乾降年款,或落古月軒款,雖皆為名家高下繪制,但胎、彩、款識顯然不如前朝水平。
清 雍正 高5.4公分
銅胎,扁圓鼻煙壺。壺內露胎,銅蓋下木塞附牙匙。壺身前后開光內淺藍地,分別繪牡丹和荷蓮,兩側淺紫色地飾西洋裝飾花紋。略內凹的橢圓底,白地書藍色「雍正年制」無框雙行宋體字款。
鼻煙壺為裝煙草的小器皿,蓋下木塞所附的牙匙,是用來舀取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