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海南省考古界的林先生一行六人專程到瓷都德化,探訪從西沙出水的大量德化陶瓷的故鄉(xiāng)。
在今年3月15日-5月8日進行的西沙水下考古中,一大批南宋時期的德化瓷器從800多年前的華光礁1號沉船上被打撈出來,在新發(fā)掘的玉琢礁等10處沉船遺址中也相繼發(fā)現(xiàn)德化陶瓷。這些出水瓷器及還沉沒在海洋的遺物的背后,隱藏著多少塵封的歷史?
發(fā)現(xiàn)古沉船遺址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從泉州港駛出的貨船在西沙群島附近借著北風向東南亞行駛,突然海面上狂風大作,這艘排水量在60噸以上的木制帆船,在狂風與巨浪的驅(qū)使下,飄至華光礁北邊。這里水淺礁多,船擱淺慢慢沉入海底。”這是中國考古隊隊員以現(xiàn)在掌握的情況所描述華光礁1號沉船時的情景。
中國水下考古隊成立于1988年,他們于1998年12月來到西沙群島,并首先在華光礁找到了古代沉船遺址。
華光礁1號沉船位于華光礁礁盤東西邊沿水深3米處,船身覆蓋著許多珊瑚,但僅保存了一半,長20米、寬6米,有11個殘留的隔艙,殘存船體覆蓋面積約180平方米。散落的瓷器范圍大約有兩個籃球場那么大。這處古代沉船遺址范圍的水深最淺處在漲潮時僅一米多,退潮時只有0.5米左右。令人遺憾的是:沉船遺址的中心已被炸開兩個大坑,顯然這處古代沉船已遭到了嚴重的盜掘。估計盜掘者對這些瓷器興趣不大,他們尋找的可能是一些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但是盜掘者使用炸藥以及粗野的挖掘,已使沉船文物大部分被毀。
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1996年由我國漁民發(fā)現(xiàn),1997年以來,曾多次遭到非法盜掘,沉船遺址破壞嚴重。1998年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文物部門做過初步的試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學術報告。
“絲綢之路”走向遠海
經(jīng)國家有關部門批準,2007年3月15日-5月8日,西沙考古工作隊在西沙群島,對華光礁水下Ⅰ號沉船遺址和北礁沉船遺址,開展了搶救性發(fā)掘和水下考古調(diào)查工作。這也是中國水下考古隊第一次遠距離出海作業(yè),獲取了非常豐富的文物資料和測繪數(shù)據(jù),共采集水下文物近萬件,并新發(fā)掘了玉琢礁等沉船遺址10處。
考古隊員輪番下水作業(yè),最后沿一個5米×5米的探方向下發(fā)掘了近4米后,揭開覆蓋在文物上的珊瑚沙后,露出成摞青白釉瓷碗和大量白瓷粉盒等瓷器。其中,主要有南宋瓷器、鐵器、朱砂等遺物,而陶、瓷器占了絕大部分。據(jù)專程從海南來到德化探訪的林先生介紹,目前已有部份出水陶瓷被打上“德化窯”等字樣在國家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等地展出。
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威分析,華光礁挖掘出土的文物絕大部門是青白瓷器間或有褐釉、白釉器,從產(chǎn)地上看均來自福建閩南一帶的民間窯場,可以肯定船只是在前往東南亞的去程中沉沒的,據(jù)此推斷華光礁1號沉船是一只古代貿(mào)易商船。該船滿載著中國瓷器等貨物前往東南亞進行交易。
張威說,“華光礁1號沉船是我們第一次在中國遠海發(fā)現(xiàn)的海上絲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絲路中國段才算完整。”以前,由于技術和資金方面限制,我國對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我國水下文物考古進入第二十個年頭,此次發(fā)掘?qū)ξ覀內(nèi)嬲J識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實物,對華光礁1號沉船的這次發(fā)掘再一次證明了唐宋時期已有中國居民在西沙附近生產(chǎn)、生活。這次發(fā)掘的文物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航海技術水平,充分展示了唐宋時期我國對外貿(mào)易的繁榮景象。他說,這次水下考古最主要的成績是考古隊已全面掌握華光礁1號沉船船體情況,并對船體進行了保護性回填,待時機成熟再對船體進行整體打撈。
德化窯瓷對“海絲”貢獻巨大
唐宋以來,隨著中國古代科技和海外貿(mào)易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古代開拓了多條海上貿(mào)易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更成為舉世矚目的一條文化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極其重要的區(qū)段。伴隨著大量的航;顒,中國古代有相當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沒海洋,形成了無以計數(shù)的水下文化遺產(chǎn),這些沉沒在海洋的遺物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線狀分布的一處處遺珍,是中國與周邊國家、民族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據(jù)海南省文管辦副主任王亦平介紹,通過這次發(fā)掘?qū)θA光礁1號沉船有了更深認識,從船體建造看,此船建造于南宋福建泉州地區(qū),從船載文物看,多為福建德化等地出產(chǎn)的陶瓷,此船可能是從福建地區(qū)出發(fā),駛往海外的出海船,但由于可供實物不足,此船的目的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船可能是沉沒于南宋中期。這艘沉船充分證明了宋代時的中國航海技術處于領先水平,中國人進行地理發(fā)現(xiàn)活動也走在當時世界各國前列。
“在海底見到這么多來自家鄉(xiāng)的瓷器,當時心里別提有多激動了。”中國水下考古隊、泉州市博物館的張紅興全程參與了本次西沙考古。在海底中,考古隊員們將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單位予以編號記錄、繪圖、攝影,擾亂層出水的器物一律按照采集編號處理,出水文物得到了必要的前期清洗處理。至此,大量德化古陶瓷漸漸浮出水面。
China,中國、瓷器在英語中是同一個詞。瓷器是中國偉大發(fā)明之一,自漢唐就大量遠銷國外,以至西方世界認識中國是從認識中國瓷器開始的。從沉船上的這些德化陶瓷數(shù)量之多,可見當時德化已是中國瓷器的重要產(chǎn)地,也折射出當時德化瓷器在海外的風靡程度及德化外銷陶瓷的繁盛。這不僅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泉州港、研究福建的海洋文化以及中國對外貿(mào)易史提供了新的佐證,更證明德化瓷為“海上絲綢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