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大球瓶,志安老師作。
一群游魚睜著眼,張著嘴,一條緊挨著一條,一排緊挨著一排,在球形瓶身上圍成密密一圈,首尾相接,結隊前行,猶若生命的河流在涌動。它們是在孜孜尋覓,還是在隨波逐流?是,也可能不是。
“路是圓的,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路是圓的,處處是起點,處處是終點。
我已經(jīng)有過許許多多起點了,又似乎有許許多多的終點,終點連著起點起點連著終點……”志安老師如是說。
這是魚的生存方式,又何嘗不是人類自身的寫照?不是整個世界的寫照?
日出日落,日落又日出。水蒸發(fā)化為冰霜雪雨而復降為水,成江河湖海。人,從小到大,生而后亡,又不斷有新生命出,周而復始,人類因之綿綿不絕,生命綿綿不絕。季節(jié)的春夏秋東,農(nóng)民的播種收獲,工人的上班下班,從家到廠,從廠到家,人車靠右行,無不是在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旋轉、轉圈。昆蟲、動物、植物、家庭、國家,都在轉,有起點、有終點,起點連者終點。不同的是,就象哲學里所講的;呈螺旋形上升。大同中往往有小異,生命的個體會有不同,就象這圈中不同的起點和終點,這是生命之路上最有意義的地方,預示著生命的升華,藝術的發(fā)展,文化的積淀,預示著人類生生不息的努力和追求。
作者以平淡、洗練、稚拙、略帶詼諧悵然的筆觸描述了生命的本質軌跡,勾畫了一幅大千世界眾生相。相對于以往的瓷器,畫面是獨有的,語言是個性的,形式是新穎的,寓意是深邃的,內涵是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如此完善結合,這對瓷器裝飾是有開拓意義的發(fā)展,是一個新的制高點。敢將對人生、生命、社會的感悟熔鑄到普通的器皿中,不僅需要有膽略、眼光,更需要內力,這是洞悉世界的大智慧,是一種人生的終極閱歷,它讓我又一次次被深深感動。
“老師為人師表,率直樸直,真人也。古人嘗云大智大愚,寧可信也。吾等能師事之,三生之辛矣。”多年前我曾這樣寫過,今天我仍是這種感覺,而且時時彌深。
種田、學徒、任教。童年,戰(zhàn)爭帶來的顛沛流離和苦難,祖母的關愛,青年,情感遭遇的久遠追惜,為人正直仗言而受到的政治磨難和生活、工作的曲折,都沒能使這為晚生了909年的宋代名相王安石的“同鄉(xiāng)”俯首。讀書及豐富的閱歷讓他徹悟了社會、人生,能夠平靜、坦然、真誠地面對一切。無論是生命、家庭、情愛、國家、自然、藝術、師友、學問或是災難和喜悅。“經(jīng)歷過許多莫名其妙的斗爭,而心底卻依舊是清風一片、陽光一片。在我的記憶里許多事物都無比美好。”正是因為不隨濁流,潔身自好,向善的心態(tài),源于內心的對環(huán)境的憂慮和不良現(xiàn)象的抵觸,使我們體味到了一個長者的善良、寬厚、睿智和中國傳統(tǒng)文人式的情懷。
布衣心真,我總覺得這幾個字對志安老師十分貼切。仁者、壽者,凡心、平心、愛心可作為他的寫照。人們在他的作品里讀到了人文和社會關懷,其實這是他內心情感的外溢。他的關懷方式不同與政治家、理論家、社會工作者等的那種使命感、責任感式的外在方式,是不居廟堂者的憂國憂民,處江湖而獨善其身、以退為進的知識分子方式,是自性和自悟的,往往是不自覺的自然流露,因而不著痕跡。傳達的是布衣情懷和悲憫。
一如其做人,無論是為人、為畫還是為陶,他都是直抒胸臆,略無矮飾。讀他的作品,我覺得他不是在寫詩、文,作畫、陶,而是在觀天察地、思古論今、談人生、敘感悟。不講究技法訣竅,但出來的是佳文、佳畫、佳陶,且佳作不斷。其傳神之透徹,情感之真切遠出于許多“名家”,往往平淡里有奇趣,純樸中寓深意,得常理而又遠離平庸,就象他本人:訥樸的外貌下有著智慧的心靈,實在難得。
志安老師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出世的是他對人生的超然看法,對藝術的思考方式。入世的是有追求的目標和對親人的牽掛。“我要那么多錢干嗎?”他曾放棄加工資的機會,后來又以“賣青菜羅卜”的方式來體現(xiàn)父愛,這都是人性的體現(xiàn),獨特的“志安方式”。痛快淋漓,不拖泥帶水。
最近每天在看奧運會節(jié)目,“更高、更快、更強”是奧運精神。人們都在追求第一。志安老師亦有持之以恒的追求,不是第一,而是最好或更好。因為運動有具體高低、快慢、輕重、多少的量化尺度,人們可根據(jù)這些標準來作出判斷。而藝術的標準是難以量化的,角度不同就會產(chǎn)生偏差,所以當今藝壇名家輩出而魚龍混雜,名不副實者多多。讀書、思考,解析幾千年來的文明脈絡,研究歷朝歷代諸大家的風格流派及其形成軌跡,尤其是對白石老人諸家衰年變法成功的特別關注,我想,對他來說是有緣由的。憑著“真人”、“真性情”,質樸的人格,大智若愚大智大慧的修為,如果“工夫在詩外”而又不僅僅在畫外,“工夫在陶外”而又不僅僅在陶外,外內并蓄,我相信,遠處那個隱隱的峰巒就會漸漸顯現(xiàn),期待的只是天時、地利和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