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產(chǎn)和發(fā)展,同我國上千年的飲茶習俗有關。
中國是茶樹的故鄉(xiāng),很早就開始了茶的種植和利用。西漢王褒《僮約》,東漢末年華佗《食論》,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陸羽《茶經(jīng)》,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為我們留下了關于賣茶、飲茶的許多史料和論述。人們認識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商人或肩挑擔子、或乘船到幾百里以外去買茶葉;市面上有人設鋪賣茶,提瓶賣茶,顧客可投錢取飲;飲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點茶;飲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飲、窮日盡夜、俗遍天下。與飲茶有關的器皿,有茶盞、湯盞、茶筅、茶碾、茶瓶、茶瓶、汲水瓶和花瓶等等。至于茗壺,民間傳說蘇軾設計過東坡壺,是一咱大型提梁壺。到了明代,在漢族地區(qū),散茶、芽茶取代了膏茶、餅茶,方式改為泡茶,茗壺成為主要茶具。茗壺在明初仍然較大,以后逐漸變小。福建、廣東一帶飲用烏龍茶之功夫茶,茗壺更是小得出奇�!蛾柫w名陶錄》卷下引周澍《臺陽百詠注》,說臺灣人品茶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鼻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壺。
飲茶之風在上層社會的盛行,影響尤其巨大。從《三國志》卷六十五、魏張揖《廣雅》,唐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馮贄《云仙雜記》、宋《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可見吳主孫皓、宋徽宗趙佶、宋代文人蘇軾、陸游等,都好飲茶。早在唐代,講究飲茶已經(jīng)形成理論,以后持續(xù)不斷,當然關涉到茶具。宋人喜斗茶,對茶具的制法和色澤有特殊的要求。明人認為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至于體驗到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以及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云云,這就是茶道的真諦了。品茶理論的發(fā)展,必然影響和促進茶具的生產(chǎn)。而茶具之中,紫砂占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清朝宮廷中,紫砂茶具成為皇家貢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康熙年年款的畫琺瑯四時花卉紫砂壺,造型有方有圓。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二十日持出宜興壺大小六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五日的檔案,記錄蘇州織造送到宜興壺四件。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帶乾隆年制底款的紫砂壺和乾隆帝處出時攜帶的狀在藤編提盒里的成組飲茶用具,包括本集所收鐫刻乾隆帝御制詩的紫砂壺和茶葉罐等。
紫砂茶具之作,還與國外市場的需求有關。
明末,葡萄牙東印度公司大量販運中國茶葉到西歐的同時,紫砂器傳到了荷蘭,引起了歐洲人的興趣,時稱紅色瓷器、朱泥器或朱砂。大約在1680年,荷蘭匠師米爾德(Ary de Milde)曾加以仿造。1690年,英國匠師埃勒爾(Elers)弟兄用紅色粘土仿制紫砂器,適應了英國上層社會流行飲茶的風尚,滿足了他們對茶具的需要。美國紐約莫塔赫德(Mottahedeh)藏有鄭寧侯制透雕樹枝、梅花方壺和雙流壺。后者為一件提梁壺,壺內(nèi)分隔為兩小室,可分裝兩種茶;兩個壺嘴鑲銀,邊上分別刻上英文Green(綠茶)Bohea(武夷)。在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傳入紫砂茶具,鐫有惠孟臣和陳鳴遠名款的茗壺特別為人所寶愛。十九世紀中葉,在醫(yī)生平野忠司倡導下,陶工們在常滑試燒紫砂器。明治年間,�;展幗唔�,聘請?zhí)K州籍紫砂藝人金士恒去日本傳授技藝。中國紫砂茶具有專供外銷的產(chǎn)品,存貢局砂壺,是專為泰國燒制的,有天啟貢局、順治貢局等銘款。這種出口茗壺,直到十九世紀還在繼續(xù)燒制。清光緒年間,紫砂器大量銷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