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宗達摩入選“古代文物”郵票史實
1999年8月,在北京舉辦“1999中國世界郵展”上,“德化窯達摩瓷像郵票雕刻版印樣”作為中國郵票博物館館藏珍品首次公開亮相,從而揭開了50年前“德化窯瓷器”入選《古代文物》郵票卻未正式發(fā)行的神秘面紗。
據(jù)《中國郵票史》披露的史料記載,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代德化窯何朝宗達摩瓷像,作為特9《偉大的祖國》郵票的選題之一,由新中國第一代郵票設計大師孫傳哲繪制圖稿,賈炳昆、高品璋、賈志謙、劉國桐雕刻原模,交北京人民印刷廠營業(yè)分廠印出郵票圖樣。票面內容有“偉大的祖國”、“明代陶瓷”、“達摩像”、“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四”、“中國人民郵政”、“800圓(舊幣,即8分)”等字樣,票幅為28×43毫米,計劃發(fā)行2000萬枚。
早在1951年10月,新中國在北京舉辦“偉大的祖國——建筑展覽會”、“偉大的祖國——古代藝術展覽會”和“少數(shù)民族文物展覽會”,國家郵政總局受到啟發(fā),即于當年10月22日要求文化部文物局提供有關古代文物的圖片,作為郵票圖案資料。1951年12月8日,文物局將包括明代德化窯何朝宗“達摩瓷像”的古代文物照片30張連同目錄單一起函送郵政總局。
1952年12月5日,郵政總局將計劃發(fā)行的“偉大的祖國”系列郵票中“古代發(fā)明”、“古代建筑”和“古代文物”的圖案送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征求意見,其中“古代文物”選出的圖案為“達摩像”、“彩陶罐”、“麒麟”和“此鼎”四幅。12月13日,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提出意見:“關于古器物的,可用‘彩陶罐’、‘安陽虎紋大磬’、‘扁足圓鼎’及北魏封氏墓發(fā)現(xiàn)的‘蓮花罐’,‘達摩像’恐引起副作用,最好不用”。12月24日,郵票處將此意見簽呈局領導,12月25日局領導指示:圖案仍用“達摩瓷像”、“青銅鼎”、“彩罐”、“石磐”。
1953年1月5日,郵政總局通過供應局將德化窯“達摩瓷像”等圖案發(fā)交北京人民印刷廠雕刻原模。7月原模完成,但質量不能令人滿意。7月31日郵政總局認為“有的略加修正,尚可適用。多數(shù)必需大部修改或重刻”,為此還提議與印刷廠有關人員座談一次。10月21日,郵電部將這套郵票的德化窯“達摩瓷像”等四種圖案及說明文字送中共中央宣傳部審查。11月2日中宣部的批復為:“所擬郵票樣張,除‘達摩瓷像’外可以發(fā)行。‘達摩瓷像’雖為藝術品,但達摩為佛教著名傳教者,恐引起提倡佛教的錯覺,以另選圖樣為宜”。
1954年3月22日,郵電部再次將不含德化窯“達摩瓷像”的四種圖案及說明報送中宣部審查,并于3月25日獲得同意。至此,特9《古代文物》郵票的圖案才算最后確定。與初始的設想相比,只保留了“彩陶罐”一種,其余三種均為后改的,有的還改了兩次,而已經雕刻完成的德化窯“達摩瓷像”及“青銅鼎”等兩枚豎形郵票的原模也成了廢模。8月25日正式發(fā)行特9《偉大的祖國(第五組)古代文物》,這是“偉大祖國”系列郵票中的最后一套,也是該系列郵票中從選題、審批一波三折、變動最大的一套郵票。這套《古代文物》郵票從1951年12月征集文物資料開始,歷經3年反復篩選,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最早“入選”的這尊明代德化窯“達摩瓷像”。
直至1978年8月發(fā)行的T29M《工藝美術》中的“飛天”,1982年11月發(fā)行的《遼代彩塑》中的菩薩像等,帶有佛教文化色彩的郵票造像才登上了新中國郵票。隨后又陸續(xù)發(fā)行了佛教四大名山郵票、敦煌壁畫中有佛教內容的郵票、石窟佛像系列郵票以及《樂山大佛》郵票等。終于不再擔心郵票有“提倡佛教”的“負作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