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釉,德化俗稱“上釉”、“蘸釉”。有生坯施釉法和索坯施釉法兩種,根據(jù)不同產(chǎn)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采用浸釉、澆釉、刷釉、噴釉。
一、浸釉
(一)粗陶浸釉
將釉漿倒人大木桶攪拌均勻,手持陶坯,在釉漿中滾動,蘸上釉漿。
(二)瓷器浸釉
唐代,德化的瓶和燭臺等瓷器采用浸釉方法。從宋代以后一直沿用浸釉法。施釉前,坯體要保持清潔,防止灰塵等侵人,釉漿濃度要淵勻,經(jīng)常攪拌,使釉漿保持浮懸狀態(tài)。浸釉時,用手持坯體浸入釉漿中,使釉料吸附在坯體的表面上。這種方法適用于碗、杯、盤、湯匙等平體制品施內外釉.罐、瓶等制品施外表釉。小件瓷雕制品亦采用浸釉法,雕塑品異形處、凹形部位,積存的釉水要及時處理,用口吹或用毛筆刷干。20世紀80年代,手持浸釉改用手架吊著坯件浸釉。9O年代中后期,又改用機械浸釉。
二、澆釉
澆釉,俗稱淋釉,始于宋代,用手工操作,用于陶器的缸、甕等大件產(chǎn)品。把坯體倒置放正于架上,手藝熟練的操作者兩人合作,一人掌缸,一人潑釉,也有兩人同時在同一起點反向澆釉漿。上澆內釉要及時把缸坯旋轉一周,倒出剩釉,擦掉口沿釉流。新中國成立后,大型瓷雕也用澆釉法。澆釉時,凹處先擦上水,然后把釉漿澆上,凹處的積釉用嘴風吹平,或用筆刷平。壺、罐、瓶、碗上內釉采用搪釉法,將釉漿舀入坯體內,用手將坯體左右上下旋轉,使坯體內膛壁均勻吸附釉漿,然后將多余釉漿倒出。
50年代中后期,搪釉法改為機輪上釉,把坯件放到旋轉的機輪上二,把釉漿倒入坯件中心,借機輪旋轉的離心力把釉漿均勻灑到坯體上,多余釉漿濺飛于坯外。旋釉工效比手工快,釉層厚薄一致,光滑平整,適用于碟、盤、碗類產(chǎn)品。
20世紀80年代,自動流水生產(chǎn)線采用自動上釉法。
三、刷釉
宋代,德化就有刷釉法。新中國成立后,沿用刷釉法。一般是用毛刷或毛筆蘸釉漿涂在坯件上。同一器物施幾種不同的釉,厚釉層刷平,缺釉處補釉,均采用刷釉。
四、噴釉
20世紀60年代使用手工噴釉,即用手提噴霧器,裝上釉漿噴施。大多用于大型器物、雕塑品、薄胎瓷或對陶瓷制品有特殊要求的產(chǎn)品。
20世紀80年代引進機械噴釉技術,噴槍連接空氣壓縮機風管,把釉漿均勻噴到坯體上。主要用于大批量生產(chǎn)釉面磚、大件雕塑品、二次燒成產(chǎn)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