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制法
關予德化古代瓷器的制法,從采集品中所能了解的材料是不夠的。可以看出的是它們都是利用“陶車”做成的。在裝燒技術上,根據(jù)器物的體形有所不同:凡是碗形器,都是加用“托珠”,疊裝在匣缽里去燒;凡是盤形器,就改用圓形的“托圈”,疊在一起,裝進匣缽。另外發(fā)現(xiàn)許多青花小杯,都是口緣封口緣粘在一起的。這說明了除了“疊燒”外,還有利用“對口燒”的辦法,因而這類器物的口緣都不上釉。用手摸感到很澀。
窯的形狀還沒發(fā)見,據(jù)當?shù)氐母G工說;德化現(xiàn)在用的瓷窯就是“自古傳下來的”,因而敘述一下現(xiàn)在瓷窯的構造,對進一步研究德化古瓷作坊或有一些幫助。
德化現(xiàn)在用的窯,一般人叫它“蛋式窯”,也叫“德化窯”。它的窯基成階梯狀,由三級到九級不等,上筑一蛋形窯腔,窯腔與窯腔之間是相通的。因為窯基是階梯狀,所以從窯腔外部來看,也是一個窯腔高于一個窯腔。根據(jù)德化利民瓷廠一個窯的調查:第一間窯腔高2.95公尺,第二間高3.27公尺,第三間高4.01公尺,第四間高4.98公尺,每間每側各有“火眼”一個,現(xiàn)在用的燃料全是松木柴。這個窯一次可裝大小瓷器一百三十擔,需要八個熟練的工人裝七天,燒六十八個小時,費松木柴五百七十擔。在德化,像這樣大的窯是很多的,窯大了,裝燒一窯是花費很多,成本很大的,因而就出現(xiàn)了一種“個自制坯,合作燒窯”的辦法。據(jù)說這種辦法也是“自古有之”。我們大略看了一下,僅僅寶美一個地方,每一家住戶都在作瓷坯;每一家住戶也就是一個瓷作坊。他們各自作的“瓷貨”多了,聯(lián)合幾家裝燒一窯。我們根據(jù)這個情況來推想十四五世紀以來的德化瓷手工業(yè),其規(guī)?赡苁窍嗖畈欢嗟摹
。ㄈ
根據(jù)采集的標本,我們有這樣一種初步看法;即奎斗宮、祖龍宮二廢址的存在時代是早于明朝的(可能早到宋代)根據(jù)是:第一,平底,沒有經過挖足的手續(xù);第二,矮小的底,從底以上就逐漸外侈成甕形(宋朝人稱它做盞);第三,由底說一直裝飾到口緣的荷瓣印花;第四,牙黃色的釉子;第五,透雕技術沒有在這兩個廢址里發(fā)見;第六,印花圓盒,仿銅的三足爐是較早的形式;第七,沒有發(fā)見雕塑的人像。這些看法我覺得是太武斷了些,希望得到專家的指正。
十排格廢址確實具有代表明代德化窯的一般特點。十排嶺廢址發(fā)見的青花器,在“染青”技術上保存有明朝的作風,但采用的圖案卻是晚到清朝中葉,據(jù)當?shù)厝罕娬f這個窯廢在康熙年間是較可靠的。
(原載《文物參考資料》叢刊,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