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形狀
從形狀上看,采集品中的白瓷部分,可以分做十四類;
第一類,平底大碗 這類碗片在奎斗宮廢址發(fā)現(xiàn),它的特征是器身很淺,口緣里周約有七公厘的邊露出瓷骨,大平底,底足沒有釉子,并且底周的邊緣稍稍隆起,大都有印花的裝飾。一件比較完整的器,它的口徑是十八公分,底徑六·四公分,器深三·五公分。
第二類,平底小碟 碟的口徑是12公分,底徑4.5公分,器深1.7公分?诰壣韵蚶锖稀5灼蕉⑾蚶锇既。沒有施釉。這類瓷器發(fā)現(xiàn)得不多。
第三類,敞口淺圈足小碗 在祖龍宮廢址地表面發(fā)見最多。它的口徑在十四至十五公分之間,口緣外折。圈足挖得很淺,附近沒有釉子。器深5公厘。外表皮沒有裝飾。
第四類,敞口印花淺圈足小碗 也是在祖龍宮遺址發(fā)見的。它的口徑在6.8至7.5公分之間,口緣稍向外侈。圈足較第三類挖得深。約五公厘左右。器深四公分。全身醮釉;連圈足內(nèi)也有釉流入,形成不均勻的堆積。碗的外表皮有幾何形花紋。
第五類,敞口圈足小杯 在十排格廢址發(fā)見。釉色潔白潤澤,體形較小,一般的口徑在5公分左右,口緣稍向外侈。圈足小淺。器身在2.8至3公分之間。器里外全有白釉,只有圈足外端露出較灰的瓷骨。
第六類 貼花小杯 在十排格、奎斗宮和祖龍宮三個廢窯址里都有發(fā)現(xiàn),并且成為采集品中一種較普遍的形狀。它的特征是在器物的外壁貼上或在底部粘上各種附加的裝飾。這些裝飾一般都是花卉、山石或植物根莖之類,有一定的厚度,貼到瓷器上后,再去醮釉。凡是底部黏有透雕的植物“盤根”或山石的瓷杯,它的底就成圓形。這類小杯的口緣都向外翻,口徑是5.5公分左右,器深3.7公分。
第七類,八棱四足杯 在十排格廢址內(nèi)發(fā)現(xiàn)兩件,都很完整,是采集品中最好的標(biāo)本。杯壁分八棱,口緣呈八角形,稍向外侈。底周有四個磬式足,高僅3公厘。杯高五。五至六公分。器內(nèi)外全有白釉。磬式足的外端有磨釉痕跡。所得的兩件,一件外表皮有堆花裝飾,一件是貼花。
第八類,三足爐 這類瓷爐在祖龍宮廢址內(nèi)只發(fā)現(xiàn)四件殘片。爐身作直圓筒形,平底。底下安著三個小足,小足雕成一種仿銅器裝飾“饕餮”的樣子。爐的口徑最大的十三公分,最小的十公分,深4.5公分或6.5公分不等。器壁厚薄不一,厚的7公厘,薄的四公分。器里和底部都沒有釉。外表皮的裝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裝飾;另一種是在器壁上綴成弦紋三道,弦紋之間再填印上雷紋和夔龍紋。這種有仿銅裝飾的瓷艫的口緣還有一道凸起的窄邊。
第九類,圓盒 圓盒在德化古瓷窯是最常見的一種形狀,這次采集品中屬于圓盒類的瓷片最多。它在奎斗宮、祖龍宮、十排格三個廢窯址里都有發(fā)見,尤以奎斗宮較多。圓盒分底、蓋兩部分。蓋作饅頭形,有的有“子口”,有的沒有。下層底部稍收斂,平底,底部無釉。蓋下底的器壁周圍都有裝飾,并且圖案變化頗多。蓋的頂部也有印著花紋的。圓盒的最大口徑是十四公分,最小的十公分。這類圓盒在文獻(xiàn)里叫做“印泥盒”或“粉盒”。一般人認(rèn)為宋朝的“粉定印盒”、明朝的“青花印盒”是印盒中的“翹楚”,德化制作的印盒是沒有人提起過的。
第十類,平底罐 殘片只在祖龍宮廢址發(fā)見過兩件,一件是口部的,它的形狀是小口,短頸,廣腹,有肩。口緣壁厚六公厘,口徑八公分。器里外都有釉。另一件是底部的,可以從這件碎片看出:罐是平底,并且底還稍稍向里凹入。
第十一類,瓶 在采集品中只發(fā)現(xiàn)一件瓶的殘片,在十排格廢址內(nèi)找到的,是肩部以上的口部,頸長7.5公分,口徑3.8公分,口緣壁厚三公厘。器外醮著瑩白的釉,沒有裝飾。
第十二類,壺蓋 在十排格廢址內(nèi)發(fā)現(xiàn)一件壺蓋的殘片,“蓋有頂如桃”有子口,直徑六公分,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德化窯扁圓形的把壺,壺上的蓋和我們采集的很相似。
第十三類,羹匙 在十排格廢址內(nèi)發(fā)現(xiàn),其他窯址沒有看見。陶雅說;“廣窯羹匙,極別致,惜柄太短耳。明建亦然”,我們看到的正是這種短柄的羹匙。匙的末端作葉狀,稍向下彎曲,成鉤形。羹匙有白、黑、茶黃三種釉色,都是極堅(jiān)硬的細(xì)白瓷骨。
第十四類,雕塑人物 只在十排格廢址內(nèi)發(fā)見三件:一件是觀音頭部,頭上披有兜風(fēng);一件是身部的殘留,著右衽的長衣,寬袖,腰系一帶,右手下垂,左手上舉,似持一物,衣褶非常自然;另一件也是身部的殘片,著圓領(lǐng)衣,寬袖,雙手合捧,好像拿著一件東西似的。
總起來看,白瓷在形狀上是以第三、四、五、六、七、九類為較多。第一類平底大碗和第九類中的印花平底圓盒,在時代上比其他器物早些。
十排嶺采集的青花瓷片,在形狀上可以分做六類:
第一類,青花圈足太盤 這類碎片在現(xiàn)場散布的最多。它韻口徑在二十一至二十七公分之間。盤內(nèi)中央和周邊都有圖案花紋;盤外口緣邊際畫有直線紋二道,其下畫著四個或六個簡單的花草圖案。底款是“月記”二字。
第二類,青花圈足小碟 裝飾和第一類相同,只是形體小了些。口徑一般是十公分,器稍深,口緣外侈,底部中間微向內(nèi)凸,成極小的丘狀隆起。
第三類,青花圈足大碗 沒有采集到口部殘片或較完整的器物,但從三件底部殘片看,圈足的直徑最大的7.4公分,最小的6.7公分,足內(nèi)都有“月記”二字的款識。這類瓷碗的外表皮都畫著青花,碗里有兩件是純白的,有一件的碗底中央畫著極簡單的花卉。
第四類,青花小杯 這是制作比較粗的,也是在廢址內(nèi)散布較多并且保存得很完整的一類瓷器。我們采集到十一件完整的標(biāo)本。它的大小可以分做:最大的口徑8.6公分。高3.8公分;中等的口徑6.5公分,高3公分;最小的口徑4.7公分,高2.6公分。圈足很低,沒有款識。在十一件采集品中,十件的器外畫著極簡單的圖案,只有一件在器內(nèi)畫著花。這類杯子不論大小,在形狀上完全一樣,和現(xiàn)在日常用的小酒杯很相似。
第五類,青花平盤 形狀很別致,只采集到一件標(biāo)本。它是用瓷土在“旋車”上做成一個平平的圓餅,然后把“臺腳”挖成圈足,再把圓餅的邊緣稍旋薄,并且微微向底下壓一點(diǎn),結(jié)果就成了矮圈足周邊微向下傾斜的平盤了。它的直徑是十八公分,身高僅一公分,裝飾和第一類相似。據(jù)當(dāng)?shù)厝罕娬f,這類平盤是置放油煎糕餅用的。
第六類,青花鐙 只采集到鐙的底座,中間的把柄部分和上部蓋托的形狀不了解。底座中空,體較厚,像現(xiàn)在學(xué)校里用的手搖銅鈴。底徑11.2公分,座高七公分。外表皮畫著青花。
德化古窯器的形狀,除了上述的以外,在文獻(xiàn)著錄的圖像和博物館藏品里見到的有印紋花觚——天雞尊、瓷簫、雙耳雙環(huán)瓶、高把杯、雕獅瓷印章、套杯、透雕荷葉式洗羅漢、觀音、菩薩、達(dá)摩、關(guān)羽、壽星、寒山與拾得等等。
僅從形狀上看,德化窯在造型藝術(shù)上不只表現(xiàn)了豐富的形式,而且主要還是它善于繼承傳統(tǒng),如爐、觚、鐙、印章等都是學(xué)習(xí)舊有的樣式并加以改造的。另外,在塑制瓷簫、套杯、平盤等器物上又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的天才,在雕塑人像和應(yīng)用較廣的“堆花”技術(shù)方面,德化窯的老工人是貢獻(xiàn)出許多智慧的。